范賢榮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模式已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職責也由課本知識的灌輸逐漸轉向了教授學生學習技能,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態度與意識。在此背景下,構建高效課堂已然成為新課改下廣大教師的普遍共識和共同心愿。下面,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與策略展開論述,旨在進一步深化數學課程改革,促進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與生成。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導入;電教;合作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傳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種種弊端和缺陷日益顯露了出來。在應試教育理念支配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中,為在有限的時間內教以學生更多的知識與解題技巧,教師習慣性地將學生當作容納知識的機器,這便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主體性的發揮。而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生為本”,這就要求教師盡早走出“教教材”的誤區,并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對傳統數學教學的過程與方法進行大膽革新,以構建出高質量、高效率、高收益的數學課堂。
一、實施趣味導入,點燃學生思維火花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意指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有充分的準備,教學亦是如此。因此,為促進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一定要將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擺在首位,并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教學的具體內容和需要實施趣味導入,以此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進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比例的應用”這部分內容之初,我先是利用課件出示了學校的國旗旗桿,并向學生問道:“同學們,熟悉這個地方嗎?現在我想知道這根旗桿的高度有多少米,你會用什么方法來測量呢?”這一問題一經提出便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待其憑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簡要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后,我繼續說道:“同學們的辦法好是好,可是具體操作起來卻比較麻煩。其實我們有一種既科學又方便的測量方法,但需要同學們掌握這節課的知識才能正確地測量出旗桿的高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比例的應用。”如此導入,不僅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而且還激發了學生急于學習新知的迫切愿望,這便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借助電教手段,突破教學難點內容
鑒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思維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學科卻極具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征,決定了僅憑教師一味地口頭講授非但不能令學生快速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甚至還會在極大程度上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惡情緒。對此,教師不妨借助電教手段來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地呈現出來,以便在增強數學教學形象性和生動性的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從而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和對老舊數學教學的有益補充。
在教學“圓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為使學生了解圓面積的推導過程,我先是運用多媒體演示了將一個圓平均分成16份,再將各個部分拼成一個近似平行四邊形的動態過程。之后,我向學生問道:“如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32份,那么又會拼成一個什么圖形呢?”隨后,我邊說邊運用多媒體進行了演示,并繼續引導道:“想象一下,如果一個圓可以被無限等分,那么拼成的圖形就會越近似于什么圖形?”學生答道:“長方形!”如此,通過將圓面積的推導過程直觀地呈現出來,不僅增強了數學教學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而且還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認識,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內容。
三、開展合作學習,實現師生有效互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號召,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力圖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并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基于合作學習這一形式來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以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師生、生生間的有效互動。
在探究“圓柱的表面積”時,我先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共同制作一個圓柱體,并向其強調道:“在制作圓柱體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它是由什么平面圖形組成的。”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得知圓柱體是由一個長方形和兩個圓組成的。于是,我向學生問道:“同學們,我們能不能利用之前學過的知識推導出圓柱體的表面積公式?”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會在班內巡回輔導,對學生遇到的問題予以及時的指導點撥。如此,通過開展合作學習,不僅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實現了教與學的相互促進。
總而言之,要想促進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與生成,教師就需盡快走出“教教材”的誤區,盡早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并在堅持以生為本的前提下,對傳統課堂教學的理念、模式、方式與方法進行大膽革新,引導學生逐漸建立自主的、靈動的、合作的學習方式,以使傳統課堂長期低效的現狀得以及時扭轉,從而獲取理想中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秀梅.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3):247.
[2]楊喜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甘肅教育,2017(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