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歡歡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傳統的師生關系得到了顛覆,很多教師都認識到,課堂并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而是師生互動的主要橋梁。因此,教師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進行輕松地溝通與互動,從而使學生在交流中實現英語綜合能力的發展。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入手,探索師生互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開展途徑。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師生互動;有效方法;開展途徑
很多教師發現,小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會受到教師的影響。如果學生喜歡教師,那么也會喜歡這一門課;如果學生與教師關系比較疏遠,也會影響對這門課知識的吸收效果。因此,教師應注重與學生加強聯系,貼近學生的興趣愛好,成為學生喜歡的好老師,使學生在與教師的溝通中實現對英語知識的掌握。
一、了解興趣愛好,關注學生動態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并不僅僅體現在知識傳遞上,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表現,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生活動態,能夠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從而能夠使英語教學的開展更加順利。
例如,在學習《My week》的時候,為了能夠對學生進行了解,我使用英語與學生進行了交流:“What do you do every week, boys and girls?”有的學生回答:“I have an English class on Monday.”有的學生回答:“I have a show to see on Friday.”有的學生回答:“I have a basketball game every weekend.”在對學生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進行了解之后,我讓學生走入教材中,對教材中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了解,并學習與表達日常行為相關的句型。通過對學生興趣愛好的了解,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有所側重,能夠讓學生以自己的實際生活為切入點,實現對英語知識的掌握。
二、營造交際情境,實現師生對話
在教學中,很多教師都采用了問答法進行教學,但是方式過于單一,內容缺乏趣味,使學生被動回答教師問題,而沒有加入自己的思維,使師生問答成為了一個單項的提問方式,影響了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營造交際情境,讓師生以生活化的方式進行交談,從而降低學生的緊張心理,使英語交際更加順暢。
例如,在學習《In a nature park》的時候,我為學生展示了學校周圍公園的照片。由于學生對這個公園非常了解,因此都興致勃勃地開始談論這個公園的景色。我一邊為學生播放圖片,一邊與學生進行對話:“Look, there are many people running in the park.”“Wow, there are so many white clouds in the sky today.”“The leaves turn red in autumn in the park.”學生也會根據圖片中的內容與我對話:“The air in this park is nice.”“I want to run in this park, too.”“There is also a river in the park. There are many fish in the river.”在交際情境中,學生能夠自然地融入到這個氛圍中,與教師進行順暢地溝通,促進學生和教師的交流。
三、師生互相評價,明確發展方向
在以往的教學中,一般都是教師單向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很少聆聽學生的內心話,遺忘了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可以提供師生互評的機會,讓教師也能夠聆聽學生的想法,找到以后的教學方向、學生也能夠得到教師的科學評價,找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并進行改進和提升。
例如,在每個階段教學結束的時候,我都會為學生撰寫評語,對學生的階段性表現進行評價。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我會讓他繼續努力,適當接觸課外的英語知識,突破自己;對于表現不夠好的學生,我會用溫和的方式指出他的問題,并幫助他進行提升。學生也可以使用匿名的方法,對教師進行評價。有的學生會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提出意見,希望能夠加入更有趣的內容;有的學生會希望教師帶領他們進行更多的課外教學,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學習更多的英語知識。對于學生的意見,我都會仔細整理,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從而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使師生能夠更好地進行互動。
總之,師生關系對于小學英語教學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語作為語言學科,其互動教學的意義就更加突出。因此,提高師生互動的效率是小學英語老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得到教師的重視,并在教學中進行積極探索,營造一個師生良性互動的空間,促進小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侯晨輝.基于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118-119.
[2]郭紅霞.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