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變變
摘要:本文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結合相關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對課堂教學提問中存在的問題和相關改進策略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的主要方式,也是達成教學目標的主要方法,通過對話交流,思考辨析,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同樣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便于啟發其思維。
一、更新教學理念
提高和發揮課堂提問原本的效果,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首先要從教師自身入手,教師必須要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廣泛閱讀。廣泛的閱讀是豐富知識儲備的主要來源,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在自己的工作之余應時常地關注一些時政要聞,在廣泛的閱讀中,不斷獲得最新的理論知識與新成果。此外,一些新鮮出爐的新聞資訊也有利于在課堂教學中的氛圍創設。可以說,廣泛地獲取不僅可以為教師提供一些科學的方法和指導經驗,還有著極其豐富的案例支撐,這都是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的有效方法。
勤于交流。多向一些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取經,這是幫助教師自身快速提高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還可以通過觀摩課來學習和借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之長,在不同的教學風格之間進行轉換,總結每一種方式方法的優點。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來與其他教師一起進行學習,與同事之間的交流是豐富自己的一種有效方式,既能夠學習到一些課堂組織的方法,還可以在合作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中進行不斷擴充,尤其在教學實踐中,對于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興趣,以及實現課程知識之間的遷移有著積極意義。
例如,在《親情之愛》一課中,教師可以用李森祥先生的《臺階》進行導入,文中描寫了一位老父親洗腳時的情景,從作者對父親洗腳的細節刻畫中使學生感受到老父親每日的辛勤勞作,不僅令人讀后沉思,更體現出的是一份責任。在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途徑,比如隨手翻開的一本書,點開的一個視頻等等,都有可能為教師提供一個新的思路。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學會積累,在知識遷移的過程中,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從而挖掘新的的教學資源。
二、優化問題設計
問題的設計是進行課堂提問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充分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分別對提問的內容、方式以及被提問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嚴格按照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課堂教學原則進行。比如要遵循目的性的原則,教師要善于在重難點處進行設問。例如,在《根本政治制度》一課中,重難點是了解和掌握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教師需要根據課程標準以及教參,來對相關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可以設計幾個問題:憲法的基本原則是什么?既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那么人民為什么不能在生活中決定國家大事和管理社會事務?由此引入本課主問題,探究我國究竟是如何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再如,遵循開放性原則,教師要善于在學生的思維點上設問。在課堂教學中,有很多的問題答案都是固定的,這種問題被稱為封閉性問題或固定性問題,但也有一些問題,并沒有完全肯定或確定的答案,這就需要教師充分運用此類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思考后,各抒己見,使自身的辯證思維得到培養和發展。例如,在《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就生活中常見的闖紅燈現象進行探討,并提出三個不同的觀點:闖紅燈不對,但大家都過去了,我也就跟著過去吧;沒有監視的時候闖一下也沒什么事;車多的時候要耐心等待,沒有車的時候可以先過去。除了這三種選擇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種,這些理由看上去好像很符合當事人的立場,但作為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內心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這也是這門課程的意義,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也得到深化,學會在兩難的困境中下意識地做出一個正確、合理且合法的判斷或選擇,這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決心。
質疑引發反思,二者結合才能夠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活力和張力。通過質疑,學生的思維上呈現出了困惑,而通過反思,學生又能夠將困惑轉變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性思考,換言之,教師只有將課堂的主體交還給學生,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開放性,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教師所關注和重視的教育基本點。
三、豐富提問方式
在設計完問題后,教師需要將問題轉化為提問的具體過程。提問既不能夠過分簡化,也不能完全不做變動。具體地,可以轉化為以下幾種不同策略:
1、發問與叫答
發問的對象以及發問方式是需要教師在提問時進行重點關注的。首先,發問的對象要確保能夠面向全體學生,但也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來設置一些不同難度層次的問題;其次,發問的方式要呈現出梯度性,即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最后,教師的表述要清晰且明確。所謂叫答,即指定誰來回答問題,該過程看似簡單,但卻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有著較高要求。在叫答時最需要體現的就是公平公正,教師要盡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獲得平等的答題機會,還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出一些層次性問題,從而確保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能夠得到激發。
2、候答與追問
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思想性較強的開放式問題,這時教師必須要予以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引導其在梳理思路的過程中確保最后的答案質量。教師在發問之后不應給學生留的時間過短,在學生回答完畢之后,教師還需要給出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補充。但有一種情況值得一提,就是學生如果真的解答不出來,那么教師就需要立即停止候答,以避免給學生造成壓力。追問的目的則是學生在回答完畢后,教師再稍作引導,使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入一些,完善答案,就此訓練學生思維邏輯的嚴密性。
3、助答與理答
助答包括兩種,一種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前,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進行說明,為學生做好鋪墊;另一種情況是在選定學生作答后,學生由于某些原因沒有完整地說出答案,這時教師就需要通過引導的方式來使學生將答案進行完善。例如,在《關心國家發展》一課中,教材中的問題是“同學們,你們的中國夢是什么?”學生大多都不太愿意主動表達這一問題,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比如自己小時候想做一名教師,而今實現了這個夢想,今后我想通過自己的身份來影響更多學生,這也是為實現他們的中國夢而做鋪墊。理答,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幫助學生整理答案,教師要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對其做出正面的積極評價,鼓勵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綜上所述,對于常見于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教師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它不僅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也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實現,同時對于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也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桂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60-61.
[2]尚秀娜. 問題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