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峰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教授學生基本的文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寫作能力,另一個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提升自身的修養。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可以說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情境;小組活動;課外閱讀
2018年的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67本,遠遠低于其他的發達國家。而初中生的閱讀現狀更是不容樂觀,一方面是學生忙于應付各種補習班、考試,沒有時間去讀書,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指導,面對市面上充斥著的各式各樣的書籍,學生不知道怎樣選擇。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也在積極努力探索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策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仍有不足之處,于此,本文將簡要地談一談如何才能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人們認真、高效完成任務的有效前提。學生有了興趣,就有動力,就能自主地進行閱讀活動。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很少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閱讀欲望,而且時間久了,很容易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壓抑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難以滿足社會對于新型人才的需求。于是,創設教學情境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應運而生,而且已經被廣泛地運用于各科的教學當中。創設教學情境是指創設一種學生熟悉或者生動有趣的教學環境,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或者促進學生對教學文本的理解。
比如,利用角色扮演創設教學情境,在教學《威尼斯商人》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分配角色,排演話劇。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既可以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促進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感受人物形象,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話劇演練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辯論賽,讓學生分別以正反兩方的方式,結合中國的現狀,分別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消除傳統教學中沉悶的氣氛,還能促使學生注意時事,關注國家的發展。創設教學請境的方式還有很多,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切實地保障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二、開展小組活動,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新課標一直強調要以學生為主,希望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知識。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明確閱讀是學生個人進行情感體驗的過程,不應當以自己的分析理解代替學生的思考,而應努力給學生創造機會,盡量給學生留出一些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還能提高學生的交流協作能力。在開展小組活動的時候,要明確小組活動的目標,保證小組活動高效、有序的進行。
比如,在進行《我的叔叔于勒》這篇短篇小說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段落分析。讓學生思考菲利普夫婦前后態度的變化,以及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然后再引導學生對環境描寫的作用進行分析。最后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這樣學生通過思考和小組討論得出的結論,印象也會更加深刻。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且讓他們有機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同時還能增加學生交流協作的能力,大家一同學習,共同進步,所以教師要利用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三、注重課外閱讀,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可是要想培養初中生的閱讀習慣,僅僅依靠教材里文章是遠遠不夠的。要想真正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必須督促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但是由于現代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留給課外閱讀的時間很少,導致學生難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在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的時候,既要考慮到教學的要求,也要考慮的學生的興趣,以興趣為切入點,讓學生喜歡上閱讀,進而多讀書。
比如,在教學《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吶喊》等有關的課外讀物,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魯迅先生的寫作風格和技巧,以課外促進課內教學,另一方面,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精神,促進學生精神品質的提升。而且現在的部教版每一學期都有兩部的名著導讀,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環節,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讓學生在經典的文學作品中健康成長,也促使學生養成終身讀書的好習慣。
總之,提高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對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和未來的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讓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當做到與時俱進,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孟憲江.語文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9(26):133.
[2]楊海軍.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9(2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