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摘 要:本文在對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內容的描述基礎上,明確了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意義:有利于推動法治中國的建設;有利于維護和諧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有利于高中生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有助于促進高中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最后提出了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四條路徑:教師提升自身法治素養,透徹了解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水平;主動挖掘和利用地方法律資源,推動高中生法治意識培育的本土化和生活化;講授法治內容注重案例分析,使高中生在課堂上生成法治意識;構建活動型課程,使高中生在活動中深化和踐行法治意識。
關鍵詞: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路徑
法治是現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法治中國的建設,離不開每個公民的參與和推動。在大力貫徹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背景下,新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制定將法治意識確立為了思想政治課程的四大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法治意識的內涵,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意義和路徑是本文旨在探究的內容。
一、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法治的內涵
對于法治的內涵,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認識。亞里士多德指出:“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1]簡單來說,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法治就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得到大家普遍的服從。還有學者認為法治是法律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是公民對國家法律絕對的服從。陳明添和吳國平認為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原則和方式,是法律的統治,它強調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與國家治理工具在社會生活中的至上地位,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等重要價值。[2]筆者贊同陳明添和吳國平對法治的定義,法治是法律的統治,其中的法律得到民眾的普遍服從和信任而確立至上地位而被作為國家治理工具。
(二)法治意識的內涵
姜海東認為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3]郭新建和岳雪認為法治意識是指在法治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人們對依法治國過程和條件在觀念上的反映,是人們關于法治的思想、觀念、知識和心理等的總稱??滦l指出:“法治意識是指作為獨立主體的社會成員在實踐中所形成的關于法治的心態、觀念、知識和思想體系的總稱,是符合法治社會建設要求的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看法和對法律規范的認同的自覺程度最高的一種意識?!盵4]筆者贊同柯衛對法治意識的解釋,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看法和認識程度以及基于這種認知所形成的對法律的高度認可和信任。
二、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有利于推動法治中國的建設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5]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是普通公民無法做到的,而全民守法需要每一個公民的踐行,全民守法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必須在法律范圍內進行活動,要以法律作為行為的準則,要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要做到全民守法,就要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而對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培育能使社會發展的后備軍成功樹立法治意識,并且逐漸擴大其影響,不斷促進全社會法治意識的樹立,從而做到全民守法,進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貫徹和法治中國的建設。
(二)有利于維護和諧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
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識的核心素養,不僅能使高中生明確道德底線,將法律和法規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知曉規則意識,也能夠使高中生尊重校園規范和班級規范,服從學校和教師的管理,與教師以及同學友好相處,做到不打架斗毆、不進行危險動作、不歧視同學、不大聲喧嘩、不說臟話、不辱罵教師、用正確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訴求、用合適的行動爭取自己的權益等等,高中生對這些的踐行有利于維護和諧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
(三)有助于促進高中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高中生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也需要實現全面健康的發展。對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培育,能夠增強高中生的紀律觀念和規則意識,使其遵守法律和法規,明白違法法律的嚴重后果,不走歧途,遠離違法犯罪分子,杜絕違法犯罪行為等,從而有機會也有時間促進自身的全面健康發展。
三、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路徑
(一)教師提升自身法治素養,透徹了解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水平
高中政治課程要做到對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培育,授課教師首先需提升自身的法治素養,這樣才能有足夠的學識和能力對高中生進行教育。任課教師應深入學習我國的法律,了解我國的法治現狀和發展方向等等,還需要吃透教材,這樣在對學生進行法律和相關法治知識的講授時才能有底氣、有信心,還能高效精確的完成知識目標,在此基礎上有余力達成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二)講授法治內容注重案例分析,使高中生在課堂上生成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看法和認識程度以及基于這種認知所形成的對法律的高度認可和信任。要培育高中生的法治意識核心素養,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和了解法律,這需要教師對于法律知識的講解;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知識時,還需要學會利用已有的法律知識對一些法律現象進行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并且樹立起對法律權威的尊重和維護,而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運用也需要教師的教授和引導,所以教師在講授法治內容時要注重案例的分析,引導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學習其分析的過程和方法,從而最終能夠自己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對相應的法律案例和現象進行分析,使高中生能在課堂上生成法治意識。例如可以利用對“新東方教室奸殺案”案件一審和二審情況的分析教授學生法院審判的流程和其中蘊含的相關法律知識,讓學生了解法院的運作,對此類案件分析的方法,同時能告誡學生犯罪的后果。
(三)構建活動型課程,使高中生在活動中深化和踐行法治意識
新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在描述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時寫道:“學科內容采取思維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呈現,即通過一系列活動及其結構化設計,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和活動內容課程化?!痹诨顒咏Y束時需要對學生的表現予以評價并且做好總結,讓學生的活動體驗高,在活動中深化和踐行法治意識。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99
[2]陳明添、吳國平.法學概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92
[3]姜海東.當代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7:13.
[4]柯衛.法治與法治意識[J].山東社會科學,2007(04):97.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