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日明
摘 要:小學是學生步入校園展開系統性學習的初級階段。在科學教學中,除了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應注重對其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其具有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诖?,文本展開對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探析。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教學;學習習慣
一、簡析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相較于傳統教學中灌溉式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更加專注,并在學習效率逐漸提升中,促進其深入學習。尤其在小學科學這門綜合學科中,矯正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使其遨游在科學的海洋中,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素養的過程中,樹立其嚴謹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其高階段的學習和成長奠基。
二、在小學科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一)促進學生的觀察分析
新課改理念的核心便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1]。小學生活潑好動,其注意力集中性較差,為了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學習,教師可以激趣教學,促進學生在科學學習中形成自主觀察、認真記錄、仔細分析的習慣,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其不僅對科學事物、現象更感興趣,還能夠有目的、有步驟、有條理地進行觀察、思考,成為一個“有心人”。
例如:在教科版的《植物新生命的開始》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植物的種子進行觀察,特別對種子的結構做出分析。在課堂中,教師可為大家準備不同的種子和觀察用具,如:向日葵、蠶豆、花生、玉米等種子以及刀片、放大鏡、滴管、碘液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不同的種子進行解剖、觀察,然后做出記錄分析。針對短期內無法在教室中觀察到的現象,如種子生長過程,可組織學生通過云平臺觀看微課件,組織其進行小組討論,使其了解到種子是植物新生命的開始,種子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能夠成長為植物。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合作學習,既掌握了相應的科學知識,又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需要注意的是,在觀察的過程中,如學生存在錯誤的行為,教師應及時、巧妙地指出,既不能挫傷其自尊心,又應使其充分意識到這樣的舉動是不可取的。如:不可亂用觀察用具,特別是存在一定危險性的用具;在對種子內部結構的觀察過程中,應該仔細、小心,使其具有規范的操作意識,并明白應當協作學習。
(二)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對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還需發揮實驗教學的價值。畢竟,科學素養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絕對不是從直接了解成型的理論和結果中得出的,而是要讓小學生自己動手去推導、實驗,觀察實驗結果和實驗過程,進而形成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結論以及深入探究的積極性[2]。
例如:在教科版《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的教學中,在最開始的實驗猜想中,大部分學生都認為,物體在水中會沉下去。為了樹立學生的理性認知,需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接著對實驗過程、實驗結果進行討論、總結。泡沫是小學生比較熟悉的物體,其在水中會浮起來,原因在于泡沫本身的密度較低,內部結構非常輕盈,所以能夠在水上浮起來。而鐵片、鐵球等物體,自身的密度要比水更大,所以會出現下沉的現象。除此之外,橡皮泥的實驗過程中,如果將其揉成球狀,則會直接在水中下沉;如果將橡皮泥揉成小船的樣子,則不會出現下沉的情況,還會漂浮起來,這就可以對浮力的相關知識進行充分的講解,還可以貫穿大型輪船、潛水艇等科學知識,擴展學生的視野、使其養成勤于動手、樂于思考的好習慣,在培養其學科素養的過程中,使其形成端正、良好的學習態度及學習習慣。
(三)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
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感受,在科學教學過程中,不能總是集中在室內開展。教師還需多帶領學生展開一定的戶外體驗,讓學生體會科學與現實生活的關系,真切地認識科學變化、自然變化。
例如:在《減少對土地的侵蝕》教學中,除了使其認識到破壞土地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還可以帶領學生去植樹。在《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學過程中,除了模擬實驗探究四季成因,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教師還可以根據四季變化,讓學生在戶外搜集相應的標本,制作成書簽或者是小型的擺件,使其感受大自然的變化,其對人類慷慨的贈予,培養學生多視角思考、審視問題的能力。在科學教學中,既注重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累積,又以豐富教學的形式培養其良好的人文素養,使其具有結合現實生活解釋自然現象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四)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除了要從上述幾個方面開展,還應該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這樣才能學以致用,使其將知識內化為素養,外化為行動。
例如:現階段的小學生,大部分都使用過電子產品,也曾有過用耳機聽歌曲、看視頻的經歷。在《保護我們的聽力》學習中,可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說說應如何保護聽力。這時候,有的學生聯系所學,提出了可以用掛耳式耳機替代,同時在耳機上增加海綿體,使其能夠起到較好地保護聽力的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不僅為科學教學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對教師的授課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為了發揮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學習習慣,作為科學教師,一方面應注重創新授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呈現生動的課堂;另一方面應具有生本意識,發揮學生的學習中心地位,使其具有動手實踐的機會。從而在高效課堂中,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魏真.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科學有效教學方法探究[J].科幻畫報,2018(10):15.
[2]冼雪儀.“5E”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案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5):25-26.
[3]黃曉,孫麗偉.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范化和學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