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士
摘 要: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高效課堂的構建是核心課題之一,在平時教學中,一線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思考和總結,以期不斷提升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更好發展。本文簡要探討了中學體育高效課堂的三點構建策略,即優化教學模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注重力量訓練,促進學生健康發展;落實寓教于樂,適當引進游戲教學。
關鍵詞:中學體育;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教學心得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高效課堂的構建是核心課題之一,本文擬結合筆者的教學思考與體會對此談幾點策略性意見,希望對一線教師有所助益。
一、優化教學模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在新一輪課改持續深入的當下,怎樣將新課標理念有效落實于日常教學中成為備受重視的問題,并且在某種意義上這是課堂教學變革的核心問題。而概括來說,落實新理念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標準也就是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應試教育體制占據主導的大背景下,中學體育課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只是教師簡單示范,學生作重復性的訓練運動,教學過程整體上缺乏活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從發揮,這種傳統地教學模式是達不到新課標理念所提出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要求。鑒于此,要想構建真正的中學體育高效課堂,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優化教學模式以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到教學中,就需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多采取以小組為單位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之間通過討論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試舉一例,在某次過障礙以鍛煉身體協調能力的游戲活動中,筆者為了突出合作與創新要素,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學生通過兩人或多人合作的互助合作和實踐嘗試,開發出了搭橋過障礙、踏石過障礙、開船過障礙、飛馬過障礙等創新性方式。在活動進行過程中,筆者則盡量少開口,只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和引導和點撥,并重點做好安全防護。實踐證明,這節課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學生們積極開動腦筋,確定了想法又努力去實施踐行,既鍛煉了創新性思維,也促進了運動潛能的發揮。
二、重視力量訓練,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對于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中學生來說,適度的力量訓練不僅有助于其運用技能和體育素養的提升,更有助于其成長發育。然而不少教師認為現當下的孩子嬌生慣養,因而力量訓練不但不易出效果,反易召來學生或家長的怨言,因而重視度不夠。也有的教師專業素養有所欠缺,在力量訓練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方法方面有所欠缺,因此也就自然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對此,教師首先擺正觀念,給予重視,在此前提下遵循科學的原則和采取合理的方法。一般來說,即不同的運動項目有不同的力量方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課通過查閱資料學術交流等途徑采取合理而有效的策略。比如短跑項目的起動力訓練,起動力量對短跑成績的影響十分顯著,其以最大力量水平為基礎,但需要加以專門的訓練。一般情況下,起動力量訓練也需以適當的負荷強度來加強效果,通常為30%—50%,每次訓練3—6組,每組的次數以6—10次為宜,做完一組休息2分鐘再做下一組。具體的訓練方法則具有多樣性,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如再靜止狀態下通過克服外在負荷的訓練來加以鍛煉(包括杠鈴的抓、翻、挺,實心球的前后拋)再如同伴之間相互幫助來做牽引跑和加速跑,以及不同準備姿勢的聽信號跑等,又如穿加重背心起跑好和負重跑、負輕杠鈴短跑等。此外,彈跳反應力量訓練、沙地跑、上下坡跑、突然改變方向跑也都是常用方式。
三、落實寓教于樂,適當引進游戲教學
寓教于樂是教學的理想境界。部分教師認對小學生來說寓教于樂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對于較為成熟的、童心已然泯去的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來說,寓教于樂意義并不是很大。其實不然,中學生雖已較為成熟且具備相對較強的自制力,可以控制自己投入學習活動中,但愛玩喜歡是人的天性,如果能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學習中快樂”則必然能夠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保障教學的高效高質。特別是對于中學體育課來說,在傳統的程式化教學中,學生經常需要進行重復性的運動訓練,并承受一定的運動量,而這容易使學生感到乏味無趣,和身體上的疲勞。而游戲元素的引入則可極大的改善這種情況,比如進行在快速跑訓練時,學生單人跑明顯不如雙人或多人進行游戲跑時積極性高,練習傳接棒時采取接力游戲的方式就比單純的練習效果好很多,練習單足跳時以競爭性游戲進行,則學生熱情會明顯高漲,從而釋放運動潛能,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當然,也需要注意,在引入一些較為劇烈的游戲活動如蛙跳比賽時,要將運動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同時避免影響正常的課堂進度。
如上所述,本文簡要探討了中學體育高效課堂的三點構建策略,即優化教學模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注重力量訓練,促進學生健康發展;落實寓教于樂,適當引進游戲教學。在平時教學中,一線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思考和總結,以期不斷提升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強. 高中體育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探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5(4):148-148.
[2]智永強. 論高中體育高效課堂的構建[J]. 學周刊, 2016(2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