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婧
摘 要:在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氛圍的營造對于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對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特點作出闡述,然后對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氛圍的營造策略進行分析,希望可以借此文和業內展開有效交流,以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得到共同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氛圍營造
高效課堂主要指的是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學課堂。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內涵為“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和“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為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需要保證小學語文教學高效性。
一、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特點
在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特點可以概括為:
(1)自主性。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予以充分尊重,需要針對學生理想人格、性格特點構建層次性教學策略,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做到因材施教。與此同時,教師應積極營造輕松教學氛圍,讓學生可以在小學語文課堂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2)生動性。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具有生動性特點,教師針對學生當前學習狀態、具體教學內容,可以對教學策略進行有效調整,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中獲得學習進步。
(3)生成性。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開展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遵循新課改理念,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為學生留出自主探究時間與空間,保證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特點[1]。
二、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氛圍的營造策略
(一)創建和諧課堂教學環境
創建和諧課堂教學環境是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氛圍營造的主要工作,可以讓學生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為因材施教教學策略的實施奠定基礎,讓學生學習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首先,小學語文教師應在教學開始之前對學生學情特點、具體情況進行全面分析,了解學生當前學習基礎水平以及知識學習差異;其次,教師應針對學生差異化特點制定具體教學策略,保證學生可以獲得共同進步;最后,教師應對鼓勵口號、溫馨標語予以積極應用,用微笑迎接所有學生,對學生進行有效鼓勵。
(二)創新多元課堂教學方法
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以灌輸式為主,主要為教師在臺前進行演示、學生在臺下聽,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課堂參與動力不足,課堂學習氛圍較為枯燥,難以讓學生進行高質量學習,為解決此問題,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創新使用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方法。首先,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現實生活構建生活教學情境,讓學生清晰語文知識學習與自身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其次,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合作討論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學習成長,在合作討論中獲得思維碰撞,為學生創建親身體驗機會,讓學生學習欲望得到有效激發。如在《黃山奇石》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就曾在課堂導入環節向學生進行提問,如“同學們喜歡旅游嗎?去過哪些地方?”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之后可以構建旅游情境,引出黃山旅游的話題,進入具體課堂教學。
(三)改善課堂教學反思評價
小學是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的關鍵時期,而教師教學評價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自信心。對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課堂教學反思評價予以積極改善。首先,小學語文教師應在備課過程中考量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的主要方式以及主要評價內容,對教學評價做到心中有數,保證評價方式與教學內容高度相關;其次,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應用鼓勵性評價語言以及指導性評價語言,保證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后,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轉變傳統過于重視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方式。如在《找春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針對自身想法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介紹自身心中的春天景色,而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回答予以鼓勵,讓學生思維得以發散。
(四)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教師通過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從互聯網中下載多樣教學資源,如和文本教學相關的的視頻資源、圖片資源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整合此類信息資源,讓學生感官得到充分調動,進而起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豐富學生知識體系的作用。如在《小興安嶺》《桂林山水》以及《日月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播放此類文章中的風景視頻、圖片,讓教學內容得以拓展,讓學生視野變得更為開闊;如在《王二小》《司馬光》等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搜集相關網絡視頻,讓學生生動了解歷史人物形象,減少學生的學習陌生感[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具有自主性、生動性以及生成性特點,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創建和諧課堂教學環境、創新多元課堂教學方法、改善課堂教學反思評價以及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主要策略,可以讓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氛圍得以構建,進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百紅.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甘肅教育,2019(19):61.
[2]劉應彪.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