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攀

【摘要】 ?新課改教學理念主張教學內容應當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應當體現教學內容對實際生活的幫助和應用價值,才能從學生認識上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重要性的認識,才能充實課堂教學內容,讓課堂教學更加靈活、更加豐富。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通過引入生活化資源的方式開展教學,以提升高中數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 ?高中數學 生活化資源 應用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33.6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3-156-01
一、引入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新課教學時,如教師能夠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代入感,如能幫助學生建立對學習的熱情、點燃學生的學習動力,那么也就發揮了生活化情境的最大優勢和功效,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充實、豐富了。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入適切性、啟發性和趣味性的生活化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應用我國古代思想家莊子的思想“一尺之椎,日取其半而萬世不竭”,創建如下生活化教學情境:一塊菜地,每天將其中的一般分割下來,第一天獲得一塊菜地的■,第二天再獲得剩余菜地的■,如此往復,直到第7天,總共整塊地的多少?
事實上,這是一道簡單的等比數列前7項和的問題。在學生學習過等比數列的概念和通項公式之后,學生能夠輕而易舉地計算出每一項的數值,然后通過直接相加的方式獲得前7項和。這種方法是最低效也是最常規思路的做法。在以上情境引入后,絕大多數會選擇這一做法進行計算。
此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你們是否有更加便捷的方式求解這一問題呢?以上方法雖然能夠計算出結果,但是需要花費我們的大量的時間,你們能否探尋更加高效的方法呢?通過這一情境和教師的引導,學生開始饒有興趣地對以上數據的規律和計算方法的探索。
有學生提出,將第一項看作是a1=1,第二項a2=1-■,a3=■-■…前7項和也就變成了S7=a1+a2+…+a7=1-■+■-■+■…-■=■.事實上,這便是等比數列前n項和計算方法中錯位相減法的雛形。
此時,也有一名學生受到這種情景化教學資源的啟發,提出應用數形結合的方式求解這一問題:可以將此菜地看作是一個整體1,然后不斷將正方形分割,每次分割正方形剩下部分的■,第二次剩下■,第三次剩下■,直至第7次,還剩下■.此時,整個菜地的面積已經獲得了1-■=■.這一教學情境的引入后,學生的這種做法是意料之外的收獲,學生受到興趣的驅動后,創新意識得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思維也就更加開闊,這是十分難得的,并且這種創意性思維應當歸功于生活化情境,歸功于趣味性教學資源。
二、應用生活化模型,深化學生理解
為化解高中數學教學難點,減弱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型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化理解。
例如,在《基本不等式》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學習二元均值不等式模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入如下生活化模型幫助學生感知、深化理解。用一個籬笆圍成一個面積為100m2的矩形菜園。當矩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時,所用的籬笆最短?最短的籬笆是多少?
通過該情境化模型的應用,學生也就根據模型建立了不等式關系xy=100,籬笆的長為2(x+y)m。在探索這一問題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二元均值不等式關系,認識到■≥ab,而當且僅當a=b時,等式成立。所以,情境中的問題也就轉化成為了二元均值不等式問題,應用該生活化模型,幫助學生鞏固應用新知并解決問題,既強化了學生對新知的理解,也幫助學生學會了應用。此時,學生也就能夠解得:當x=y=10時,所用的籬笆最短。
三、挖掘生活化習題,拓展課后訓練
課后鞏固是課堂學習的必要補充,課后練習更是檢測學生對新知學習和應用情況的重要載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生活化習題的方式,拓展對學生的訓練,讓豐富的生活化練習題走進學生的學習中,培養學生解題的靈活性。
例如,在上文中學習了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之后,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化習題引導學生應用新知,解決生活化問題:如圖,臺風中心P(100,200)沿北偏東30°方向移動,受臺風影響區域的半徑為200km.
這一習題的引入,實際上便是對直線與圓之間位置關系的應用,是檢測學生新知學習和靈活應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在這一典型題目應用的基礎上,學生的新知得以鞏固。
總結
豐富的生活化資源應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變得靈動起來,學生的創意性思維可能會給教師提供更多的意外之喜,對此,教師便要善于應用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模型和生活化習題幫助學生鞏固新知,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李金玉.生活化案例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8):236.
[2]夏紀英,夏華美,夏美娟.高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8(25):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