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業
摘 要:寓言故事是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學情、文體教學特點等,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感知人物形象,透視文本藝術特色等,以此幫助學生有效閱讀此類文本。
關鍵詞:小學語文;寓言類文章;閱讀教學;教學對策
寓言類文本在語文教材中占據一席之地,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當前的小學語文寓言類文章閱讀教學存在著各學段教學目標缺失、寓意解讀單一、文本藝術特色不關注等問題,影響著學生對此類文本的學習質量。基于現存問題,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嘗試從設計教學目標、感知人物形象、透視文本藝術特色等方面入手,實現寓言類文本有效教學。
一、明確學段目標
教學目標不僅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還是學生語文學習的發展方向。在新課改背景下,既然我們要將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主體,那么,我們需要根據學生學生發展實際情況,設定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以此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引導其有效學習。我在組織寓言類文本教學的時候,一般會結合教學大綱,為不同學段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
第一學段的學生,因為他們的語感較差,閱讀經驗較少,習慣于使用形象思維。基于此特點,我將此階段的寓言類文本教學重點放在了文本朗讀和字詞理解上,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寓言故事,體會故事形象。如,在《狐貍和烏鴉》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展示形象的圖片,引導學生的直觀觀察和角色表演的過程中,掌握“眼珠一轉”“陪著笑臉”等詞匯知識,并從三次對話中,感知狐貍的心理變化,體會其形象。
第二學段的學生,其在堅持學習下積累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形成了語感,且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立足其發展情況,我設定了此階段的教學目標:自主閱讀,歸納推理寓意。以《揠苗助長》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發揮其自主性,將故事內容轉變為一個個生動的場景,在與農夫的對話交流過程中,能了解農夫揠苗的起因、經過、結果等,從整體上把握故事情節,感受農夫此做法的荒誕。
第三學段的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下,淺顯的文本內容對于他們而言是極容易理解的,且其思維能力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立足學生的發展情況,提出更高的閱讀要求,即鼓勵學生概括故事情節,歸納故事發展等。以《狐貍和葡萄》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自主文本,從中發現關鍵詞句,以此為基礎,建立故事結構,并根據故事的發展,總結寓意。
二、感知人物形象
在寓言類文本中,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人物形象,其是推動故事發展的動力,其所作所為蘊含著一定的道理。因此,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重視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感知體會人物的動作、表情等,以此為基礎,探尋蘊含在人物形象身上的道理,理解寓意。
(一)語言感知形象
就我們所使用的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而言,其中所選取的寓言故事內容,常常會出現人物之間的對話,而這些對話不僅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還展現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倘若學生能扎實地理解人物語言,其可以透過表層感知人物形象,進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以《南轅北轍》為例,在文本中,主人公與自己的朋友前后一共進行了四次對話。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立足于此,引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生動地演繹人物對話,以此在切身的體會下,獲得獨特的感知。接著,我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在激烈的爭論中,集思廣益,使學生感受到主人公的愚蠢。
(二)動作感知形象
在寓言故事中,人物形象往往需要借助動作的演繹來進行表現。在組織寓言類文章教學的時候,教師把握此特點,引導學生透過動作感知人物形象。以《紀昌學射》為例,文本中對紀昌訓練眼力該場景進行了生動描繪,如“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聚精會神地盯著它”……在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引導學生分析“注視”“盯”等動作,從而感知紀昌的認真與勤奮。
三、透視文本藝術特色
在寓言類文本教學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理解文本中所蘊含的道理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加強學生對文本語言風格和文章布局謀篇的認知。因此,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立足文本,引導學生透視藝術特色,關注文本語言風格、布局謀篇。仍以《紀昌學射》為例,盡管這篇文章篇幅較短,但其意蘊深刻。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重點分析紀昌鍛煉眼力的描繪,簡單說明其開弓射箭的學習過程,以此使學生重點體會紀昌的認真,理解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并利用仿寫、改寫等方式,對第一自然段進行書寫,以此在讀寫結合中,品味語言。
總之,在小學語文寓言類文章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設定詳細的階段學習目標,并以此為指導,引導學生感知人物形象,透視文本藝術特色,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深刻感知文本內涵,領悟其中的道理。
參考文獻:
[1]黃伯龍.淺析小學語文寓言的有效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46):76-77.
[2]狄嫻婷.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寓言教學方法探討——以《鷸蚌相爭》教學為例[J].華夏教師,2017(1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