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芳
摘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明確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需要得到全體教師的足夠重視。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完善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數學抽象、數學建模、邏輯推理、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是數學核心素養的六個主要層面,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開展有意義的課堂教學活動,提升高中數學教學的效益。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數學;教學
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對核心素養的重要性認知不足,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仍舊習慣于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手段,導致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和反思意識,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也有所不足,限制了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面對傳統高中數學教學中客觀存在著的問題,教師要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念,認真思考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形成的有效途徑,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
一、增強課堂提問的啟發性
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效互動的重要形式。但是在以往的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的提問大多效率低下,提出的問題比較簡單,如“對不對”“好不好”等,導致學生能夠回答和思考的范圍十分受限,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為了提升教學的科學性,教師應當積極使用啟發性的課堂提問內容和形式,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引起學生的有效思考,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索中形成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
比如,在學習“等差數列”這一節內容時,我首先向學生展示了幾組簡單的等差數列,如“0,5,10,15……”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上面的這幾個數列之間具有怎樣的共同特點?和普通的數列相比,這些數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嗎?從而引起學生對等差數列特征的有意注意,讓學生進行思考。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為了促使學生形成扎實的新知識結構,我向學生提出了“數列1,3,4,5,……和前面的數列結構相同嗎?”“你可以使用自己的語言對上面的特殊數列進行歸納嗎?”等問題,讓學生學會在問題的探索中自主抽象出等差數列的概念。如此,通過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有助于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邏輯推理、數學抽象等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二、重視數學文化的引入
在以往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了興趣,感受不到數學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也難以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高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引入數學文化,引導學生以發展的目光看待數學學習,感受數學鮮活的生命力,提升學生對數學的探索興趣,有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比如,在學習“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這一節內容時,在課堂導入環節,我對學生說道:“算數在中國的發展由來已久,我們現在正在學習的關于等差數列的知識,古人其實早就已經探索過了,在九章算術中,有一節內容問道“今有良馬與駑馬發長安至齊,齊去長安三千里,良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十三里,駑馬日行九十七里,日減半里,良馬先至齊,復還迎駑馬,問幾何日相逢及各行幾何?”從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中涉及到了很明顯的等差數列的知識,那么我們可以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如此,通過數學文化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文化的魅力,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等核心素養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三、豐富數學教學的形式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應當重視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索,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合作能力等內在品質的發展,如此,才能真正地開發出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充分的培養。因此,結合高中數學教學形式單一的問題,教師要積極優化教學形式,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引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興趣,進一步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并從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比如,在學習“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這一節內容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數學建模比賽”,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展開合作學習,結合學到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識,選擇現實生活中的一個模型,設計應用題,讓學生嘗試成為出題人。在學生設計完題目后,我將各個小組設計的題目作為競賽題,讓班上的學生一起來解決,最快解決完所有題目的小組獲得優勝。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將數學知識實際應用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建模和數學抽象素養,也鍛煉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全面的發展。
本文針對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展開了一番敘述。高中數學教師要重視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導向,促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和思想,能夠獨立地進行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完全地發揮出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價值,讓學生學有所得。
參考文獻:
[1]趙琪.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章起始課教學[D].聊城大學,2017.
[2]章建躍.高中數學教材落實核心素養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