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燕
摘要:在國家要求全面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大決策之下,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初中教育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結尾,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建設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格外重視,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良好的道德修養基礎。但是現今我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存在多種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為此在教學當中應該引入中華傳統文化,以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的發展。文章當中便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華傳統文化;教學實踐
引言
我國擁有優秀傳統文化,即民族獨具的精神標記。現如今,各類思潮與理念不斷涌現,沖擊著我國人民的傳統觀念,進而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和是非判斷,學校與教師應深層次發掘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特征和內涵,以提升學生的文化信心與文化自覺。《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教學就為學生輔以了價值理念,而教師務必要擔負起引領學生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文化信心的責任。
一、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中華傳統文化里蘊涵著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對于現今人們有著重要的影響,對于人的行為動作有著導向作用,尤其是在人們進行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于事物的看法與評價,價值觀不同,對于事物的認識與評價便有所不同。而思維方式影響著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活動,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幫助人們正確的進行活動,從而取得成功,錯誤的價值觀便會將人引上歧途。可以說未來人生如何與人們的選擇有著重要的聯系,也就和價值觀聯系深刻。
(二)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可以加強思想道德修養
現今社會發達,科學技術進步飛快,人們坐在家中便可以與外界有所聯系,全球化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此環境之下,許多國家之間都相互進行了文化交流與滲透,西方國家的一些思想道德、行為習慣、文化精神便來到了我國,與我國傳統的文化形成了沖突。而這些西方的思想更加的符合年輕人的心態,使得年輕人的思想道德觀念更加偏向于西方觀點,使得現今年輕人的思想道德修養慢慢的出現偏移。而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影響之下,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自我檢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水平,陶冶情操,從而促進自身思想的成長。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策略
(一)善用教材資源
雖然我國各地區初中德育課程的教材不相同,但是其中包含的意義確是一樣的,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利用教材資源,通過各種教材當中的內容,以整合教學資源,通過多種教材的不同講解方式來進行德育思想的分析,以加強學生對于德育思想的認識與理解。如在新初一的德育課的教學的當中,統一使用的是部編人教版教材,在此教材當中便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在講述人要自強不息時,便引用了《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教師的職業進行探討當中,便引用了《師說》中“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并引入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在這些教材當中所引用的傳統文化素材,應該加以深度挖掘,從而在教學當中進行深入引導,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成長。再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師長情誼”的時候,學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教師以及家長為自己的無私付出,并在此基礎上由衷地感恩父母和教師的養、育之恩,進而學會與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辦法。該章節的知識內容使中學生心底懵健的情感日趨理性化,深入感悟到無論是父母的養育之恩,還是教師的教導之恩,都是父母和教師對自己無私的付出,對自身的學習和成長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教導學生具有懷疑求真的態度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傳承和發揚,但是,作為學生,要有懷疑求真的態度,不盲從權威,在課堂上,在學習中做到大膽質疑,敢于提問。
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成長的節拍”便從學生自身出發講述了初中生應該如何更好的認識自己、認識學習以及自已在學習或者是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只有在科學、客觀地理解該知識內容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了解與適應自己生活與學習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通過對“認識自己”的學習,了解自己的不足,體會該章節知識內容蘊含的識人、識己的智慧,才能夠在現有的認知之上對于外界的事物進行大膽質疑。早在數干年前的老子就曾經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而且朱熹“格物致知”論強調通過對事物的探究來達到知識的頂峰,但這個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環節就是懷疑,有疑問才有前進的動力。明代詩人陳獻章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導學生有懷疑求真的態度。首先教師要做到自己求真務實,在每一位學生的心中,老師的形象是偉大的,學生都是以老師為學習榜樣的,但同時,學生也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也有自己的思想世界,也有自己的判斷是非能力,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用事實說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這樣才能正真使學生信服,相反,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意而為之,學生肯定也不會聽從,甚至于有些學生會照搬照做。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之下,教師要做到民主,課堂上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見解,允許學生對自己的觀點看法提出質疑,要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真實想法,對教材中的觀點有不同見解的也要及時提出來,不要遏制學生的個性。只有學生把問題提出來,教師的教學才能更有針對性,帶領學生在討論中,尋找真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實來教育。”因此,培養學生的懷疑求真態度對整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都是重中之重。
(三)培養學生的傳統美德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由此可見,社會想要保持良好的運轉,除了道德的約束外,還需要更多規則和秩序的保障。 比如,在八年級上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明白人與社會的關系的基礎上,也知道社會上必須要遵守的道德規范與法律規則。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在培養自己以禮待人、禮貌誠信等優秀品質的同時,使自己成為善用法律的合法公民。
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創新刻不容緩。中華傳統文化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適用于初中的各個年級,并且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初中德育建設中也有較高的價值導向作用,便以教師更好地聯系實際進行教學,推進初中德育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桃.淺析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145-146.
[2]閆哲.傳統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價值及途徑[J/OL].學周刊,2018(30):48-49[2019-07-16].https://doi.org/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0.027.
[3]閆哲.傳統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價值及途徑[J].學周刊,2018(3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