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愛玉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如何利用學生的過去生活經歷和經驗,來豐富當下的生活,引領學生未來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引領學生回望生活整理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蘊含的道德。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體驗性教學,引導學生向生活學習,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探究和解決問題。引領學生反思原有的生活,實現更好的成長。
關鍵詞:生活經驗;回望生活;體驗生活;反思生活;課程價值
有專家曾經說過:《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老師,必須考慮如何利用學生的過去生活經歷和經驗,來豐富當下的生活,更要引領學生未來的生活。
一、回望生活,豐富生活經驗
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強調將“回望”視為“向生活學習”的主導的道德學習方式,倡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將“回望”作為生活學習的重要方法。由于小學生的過去生活經驗是零碎的,再加上低年級學生還沒有形成自覺的對生活反思的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老師要引領學生回憶過去的生活,整理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蘊含的道德。如《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節假日》中的第二課:周末巧安排。本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回望生活,幫助學生學習合理安排短時間的閑暇生活。課前我做了學生周末生活情況的調查,發現學生的周末生活一般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度過,但是,由于有的家長周末還要上班,有的家長缺乏教育能力,所以許多孩子的周末生活都是隨意的,玩游戲的,看電視的,這樣度過的,針對這樣的情況,我設計了下面這樣的教學環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個學期有幾周嗎?
生:大概20個。
師:我們每個人的一周生活中,主要是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學校生活誰安排的?家庭生活主要是周末,你們誰安排?
生:學校生活學校都有安排,周末我是我自己自由安排。
生:周末我是由爸媽安排的。
生:周末我都安排了輔導班。
師:那我們來回憶一下,周末你們都干了哪些事情,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同桌交流周末經常做的事情,同時也交流最喜歡做的事情和最傷心的事情。
師:同學們交流得非常認真,課前老師調查了一些學生的周末生活發現他們的煩惱事和一些需求?我們一起看看,是不是和你們一樣?
生:是的,我也這樣。
師:那我們怎么來解決這些煩惱,一起想想辦法?
……
老師通過調查,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需求,同時也發現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此基礎上,以學生已有的經驗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來組織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整理自己的生活經驗,從而認識周末生活安排的重要性。
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通過對過去生活的回憶,經過老師的提煉,把零亂的,模糊的,零碎的,沒有意識的生活經驗變成有條理,有清晰,有意識的生活經驗。這樣的教學活動,回憶過去生活來豐富當下生活經驗,實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來去之間的價值。
二、體驗生活,學會有道德的生活
良好的道德品德是每個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也是評價文明公民的標準。老師要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體驗性教學,引導學生向生活學習,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探究和解決問題。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設計了許多現場體驗活動,向學生再現道德存在的狀態,并進行現場引導,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例如:一上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中第六課《校園里的號令》這一課的“神秘的指揮”的教學環節中,老師是這樣設計的:1、讓學生去找找校園的鈴聲、廣播等聲音從哪兒來的?2、設置各種場景,讓學生聽到不同的鈴聲做不同的動作。通過這樣的模擬活動,讓學生明白學校里不同的鈴聲代表不用的指令。3、觀看學生排隊慢、說話、碰撞受傷的錄像,看完讓學生交流我們為什么都要聽指令的話?如果不聽會怎么樣?通過交流討論,學生明白了聽學校號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僅學生要聽號令,連老師也要聽號令,更加懂得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這樣的體驗活動,變老師灌輸為學生主動體驗。老師通過學生現場體驗活動有效引導學生主動聽號令,自覺遵守規則,由外在的要求變為內在的需求,幫助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體驗活動中發現日常生活中必須做到的道德素養。同時學生在體驗活動中,也感受到了聽號令,遵守規則帶來的快樂。學生是一個個有獨立思想和豐富情感的生命個體。學生在獲得真實體驗的基礎上,喚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
三、反思生活,促進道德成長
在關注生活和再現生活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引領學生反思原有的生活,實現更好的成長。
例如:在教學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一下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第四課《大自然,謝謝您》時,老師在通過食物展示,交流分享等活動,知道了大自然帶給了我們豐富的禮物,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的基礎上。老師設計了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大自然給勤勞的人們豐厚的回報這樣的教學環節。
(一)大米的由來
1.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份禮物——大米,那你們知道大米可以以做什么呀?
2.學生交流,出示圖片。
哇!好多的美食呀!看看,你都吃過哪些呀?
3.原來大米經過人們的辛勤勞動,可以做成那么多的美食?。∧钦l知道,大米是怎么來的嗎?
①結合孩子生活經驗跟同學介紹。
②我們一起來聽聽《小米粒的故事》吧!
聽了小米粒的故事,你知道在小稻秧變成小米粒的過程中,農民伯伯付出了哪些勞動嗎?
4.小結:從小小的秧苗變成白花花的大米還真不簡單呢!它可離不開農民伯伯們的辛苦勞作呀!
通過這樣的教學,既讓學生在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豐富的禮物,又深刻地體會勤勞的勞動人民為之付出的辛勤勞動。這樣的源于兒童生活的活動設計,架起了道德與法治課堂與兒童生活世界溝通的橋梁。我們教師要善于從兒童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引導學生在自己親身體驗的生活活動中感悟生活內在的道德意蘊,激活與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彰顯課程價值。
參考文獻
[1] ?中小學德育,2018.7
[2] ?中小學德育,2018.10
[3] ?中小學德育,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