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基艷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留有自主空問,讓學生在靜默中理解、建構、內化,形成深度的數學思考。本文主要從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合理設計課堂留白等角度闡述靜默課堂構建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靜默;思考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強調嚴肅的課堂氣氛,靜聽、靜思成為課堂的主旋律,這種壓抑的氛圍會使學生失去學習失趣。這樣的課堂無疑多了浮躁、少了紀律,多了形式、少了理性,不能起到鍛煉學生思維的目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非沒有障礙,他們從最初的感知到深刻的理解離不開靜默思考的過程。教師不能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要為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讓他們思考、感悟,促進知識的理解、建構、內化。
一、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教師要為學生選擇具有內隱知識的內容,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發學生積極投身其中,使學生在探索、發現中產生足夠的自信。如果教師僅滿足于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那么學生就會缺少探索的欲望。教材上冰冷的知識難以引發學生的課堂靜默,教師要深入解讀文本,從中提煉出具有思維性的內容。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要理清知識的層次結構,構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把握內容背后的含義,理解其中的數學思想、思維方式。教師要研判學情,要把握學生的知識結構,選擇適合學生知識經驗的新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
二、創設數學教學情境
靜默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忘我狀態,學生要進入這種狀態,離不開教學情境的創設。情境與美學聯系起來,能給人帶來藝術的享受,形成一個藝術場;情境與問題聯系起來,能引起學生主動探索,形成一個思維場;情境能以情燃情,喚醒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充分地體驗自己的感受,形成一個情感場。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為學生創設多樣的情境,或以音樂、視頻等渲染,或以語言進行感染,或啟迪學生思考,但無論何種情境,都應有的一定的目的,為學生帶來直觀的感受,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情境一定要依托內容,否則就成為無本之木,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情境具有生活性,能調動學生的經驗,引發學生的思考。情境具有藝術性,能讓學生獲得數學審美的體驗。如在蘇教版四下《圖形的平移》一課教學中,教師以課件呈現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現象,讓學生說說這是一種什么現象?呈現教材中的例圖,說說小船、金魚圖是如何運動的?它們的運動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再用動畫呈現它們的運動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感受平移的方向。
三、合理設計課堂留白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彈性地設計內容,為學生提供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去體會、感受,教師要將推敲、揣摩、深化理解的機會讓給學生,讓他們去感悟。教師要合理把握教學節奏,要疏密相間、動靜相融,這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能消除學生的學習疲勞。在提出問題后,教師不能急于讓學生去回答,也不能以提示引出答案,要為學生留有獨立探索的空間。教師要具有留白意識,要合理把握留白時機,要根據課堂情況的變化合理把握,可以在學生困惑、意見分歧時留白,讓學生去質疑、思索。教師的留白時間也不宜過長,如果一味不講,將學生放任自流,學生就會處于“無政府”狀態,在思考、討論中會偏離學習主題。
四、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課堂靜默,讓學生體驗活動帶來的感受,使理解變得更加透徹、體驗更加豐富。學生只有通過思考、感悟、體驗,才能將知識的學習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潘小福,周志華,王小霞.小學數學課堂自主性學習活動的反思與重建[J].基礎教育研究,2006(6).
(責任編輯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