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陳 魏佳誼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生物教學模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并且,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下,創建生動有趣的生物情境,已經成為了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切入點。同時,成功有效的教學情境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和水平,創建不同的情境。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引起學生的共鳴,優化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教學情境 ?高中生物 ?課堂氛圍
有效的教學情境的創建,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深化學生的認知。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創建多樣化的教學情境。當然,教師也要注重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創新教學模式,尋求最符合高中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能力的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生物情境能夠發揮其最大的教育功效。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于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創建有效的情境進行了以下幾點探究:
1、借助現代手段,創建直觀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發現,生物知識中存在著一些抽象而又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對于這些知識,如果單純地依靠教師傳統的講解方式,學生往往是難以理解的。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手段,創建直觀的情境,讓學生能夠直接看到、觀察到、體會到這些抽象知識的內涵,從而刺激學生的感官,加深學生的認知,化解教學難點。
比如:在《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明確蛋白質、核酸和糖類的結構和功能。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蛋白質、核酸、糖類的結構圖。并且,利用圖示說明了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同時,筆者要求學生分析了地殼與細胞中元素的差異,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式區分了元素含量中劃分的元素種類。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就能夠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且,筆者借助多媒體的力量,為學生直觀地展示了各個元素的結構。學生通過生動具體的動畫和圖片,就掌握了相關知識點。這是對學生生物素養的發展,也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2、借助生活經驗,創建生活情境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他們能夠針對已有的知識引發的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而高中生物知識與現實生活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在掌握生物知識的同時,體會到生物學習的樂趣。
比如:在《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已經接觸過一些與育種相關的物品,如雜交水稻(大米)、各種類型的貓狗等寵物,也就是說,在本節課的教學之前,學生對育種就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所以,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將學生感性的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借助美國學者的中國威脅論和袁隆平的宣言營造了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和體驗了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對生產和經濟的推動作用。這時,學生就能夠具體感受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也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潛在動力。
3、借助實驗活動,創建合作情境
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物實驗教學中,生物知識更加生動、具體和形象,同時,也更具吸引力。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借助實驗活動,創建需要學生合作交流的情境,加強學生的探究和合作,發展學生的生物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當然,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感受和學習科學家探索知識的方法和精神,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
比如:在《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學會使用高倍顯微鏡,掌握分清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能力。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高倍顯微鏡觀察了幾種細胞,仔細比較了不同細胞的異同點,引導學生分析和總結了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與聯系。同時,在此過程中,筆者還要求學生具體分析了高倍顯微鏡和低倍顯微鏡的不同。學生在具體分析、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就能夠明確高倍顯微鏡的優勢。此外,學生也就能夠掌握使用低倍顯微鏡的方法和技巧。當然,學生在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團隊意識得到了增強,生物素養也得到了發展。
總而言之,教學情境的創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的體驗,了解學生已有的基礎,尊重學生的想法。并且,教師要借助現代手段,創建直觀、形象、具體的教學情境,給予學生最真實的體驗。同時,教師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發展學生的生物素養。最后,教師要借助實驗活動,創建小組合作情境,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合作和溝通的平臺,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白玉琴.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成才之路,2018(26):38.
[2]王曜東,李璟,王彥江.有效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效率[J].中國校外教育,2018(1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