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欣
[摘 要] 歷史情境教學是否有效,判斷的依據主要有三個:第一,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情境創設法本來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要讓學生知道學習什么知識,又該學到何種程度,有的放矢,知道目標是什么,學生才會有意識地去主動參與;第三,情境創設要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讓學生聽清楚、弄明白。一個行之有效的歷史情境,對于初中歷史課堂而言,猶如錦上添花,若運用得當,定能增強課堂的生命力,提高課堂的生產力。本文以人教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秦統一中國》一課為例,以歷史情境的創設為抓手,研究歷史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 歷史情境 教學有效性 秦統一中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A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逐步深化,歷史高考命題“全國卷”大力加強對學生學習潛能和學科素養的考查,伴隨著歷史學科高考的改革,歷史學科中考的改革也勢在必行。根據對課程標準和中考題型的研究可以看出,初中歷史命題更加注重考察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試題呈現出“遠離教材”的特征,這使初中歷史教學所慣常采用的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已基本失靈。基于這樣的大背景,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效率和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1-2]。鑒于此,筆者以歷史情境為研究對象,以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秦統一中國》一課為例,研究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歷史直觀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運用語言情境,創設氛圍
在講述秦王嬴政滅六國后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場面時,就可以這樣描述:秦始皇用不到10年的時間,滅了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混戰割據的局面,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通過對這個場面的語言描述,把學生帶入當時秦統一中國的歷史情境,仿佛學生見證了當時秦滅六國磅礴氣勢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巨大歷史意義。
(二)運用視頻、圖片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
運用視頻、圖片等材料情境加以展示與解說,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學習《秦統一中國》課前,播放《秦王掃六合》的歌曲,營造一種學習的氛圍。在導入部分,播放視頻《荊軻刺秦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設計導入語“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荊軻為什么要去刺殺秦王?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我們的歷史會改寫嗎?”利用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三)運用歷史情景劇,激發學生興趣
情景劇的表演會比教師的單純說教更易于理解。在《秦統一中國》一課中,秦始皇實行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重中之重,且概念深奧,難以理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關于這一制度的相關知識,設置了歷史情景劇。
旁白: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39歲的秦王嬴政滅掉了六國中的最后一個——齊國,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達兩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六國被滅掉之后,秦王嬴政就跟手底下的人開了個秦滅六國總結大會,大會的主要內容是回顧過去并展望未來。
秦王:咳咳,我們老秦人一路走來不容易,最后就由我為歷史做了一點小小的貢獻,滅掉了六國,實現了四海一統。現在我覺得我得換一個稱號,才能配得上我的功業,你們分小組討論一下,總不能總叫我政哥政哥吧。
王綰:呀,以前有個組合叫五帝,五帝雖然很厲害,但控制的地盤只有千里,現在您平定天下,比上古時期的五帝還厲害,所以我斗膽建議您用三皇——天皇、地皇、泰皇里面最尊貴的泰皇來作為您的新稱號。
眾位大臣:不錯,我們也這么認為。
秦王:把泰皇的“皇”字留著,再挑一個“帝”字,以后我的稱號就是皇帝,我叫始皇帝,我的后人就叫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一直到萬世皇帝。
王綰:政哥高明。
李斯:叫啥政哥呢,現在得叫陛下,以后陛下就自稱為朕吧?老百姓也不能用“朕”這個字了。
秦王:朕還需要一些人手幫忙,在中央準備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官職,老李你說說三個職務的分工。
李斯:謝陛下!丞相是百官之首,分管行政工作,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太尉負責全國軍事;御史大夫作為副丞相負責監察百官,最后的決斷權皆由陛下掌控。
秦王:嗯,不錯。現在天下初定,兄弟們覺得應該采用什么方法去管理地方?
王綰:陛下,如今天下一統,而燕、楚、齊離咸陽太遠,您看要不要把您的兒子封到那些地方當個諸侯王?
李斯:老王啊,你整天就知道出來搞事情,周武王當初分封的兒子和親戚不少吧? 你看看最后到發展成什么結果了,不但諸侯國之間相互下黑手,就連周天子都被打得鼻青臉腫,現在好不容易統一了天下,就別再分封了,干脆設置郡縣,發點錢就行了,這樣既好管理,天下也沒有二心。
秦王嬴政:之前天下大亂,諸侯不止,就是因為有諸侯王的存在,朕不開歷史的倒車,大一統,郡縣制向前進。
眾位大臣:陛下圣明。
歷史情景劇的設置,讓學生更好更快地沉浸在歷史的學習中,實現學生對歷史理解的升華。
二、創設歷史問題情境,有利于引發學生自主探究
創設問題情境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主要有兩個方法:一是教師的提問,二是學生的發問。因此教師要扮演好“導演”的角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在《秦統一中國》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會自主探究,針對秦為什么能統一六國,設置了問題情境: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滅了六國,速度之快,戰術之精妙,讓人驚嘆,那么秦為什么能統一六國呢?它的條件是什么?根據此問題情境,學生自主探究,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創設歷史角色情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在《秦統一中國》一課中,為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秦統一的措施,提高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積極思考,運用“始皇帝周游全國奇遇記”進行情境創設,并設置了歷史角色情境:秦國經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兼并戰爭,最終在軍事上完成了統一大業,假如你是秦王嬴政,你該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統一呢?讓同學們和秦始皇一起周游秦國,并為秦始皇遇到的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
(一)創設情景:短裙,不要錢
在講述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貨幣和統一度量衡中,設置了這樣的情境:戰國時期,有個秦國人在秦國國內做了一條長裙。她覺得特別好看,于是想再做一條。碰巧,她在齊國旅游,于是叫齊國的裁縫做同樣尺寸的裙子,可是,在取貨的時候,卻發現她想要的長裙居然是超短裙,她感到特別的詫異!沒辦法,她只能接受,可是在付款的時候裁縫又拒絕收她的圓形貨幣,而要她付齊國的刀幣。根據以上情境,提出設問:問題一,想要的長裙變成了超短裙是不是裁縫偷工減料呢?為什么裁縫收錢不要圓形貨幣呢?問題二,如果你是始皇帝,聽到這件事情后會采取什么措施?
(二)創設情景:半夜藏書
在講述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焚書坑儒中,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公元前213年,秦朝有人半夜起來挖地窖藏書,有人筑復壁藏書,還有的人夜以繼日地背書,也有更多的人按照規定將書簡交出去。在炫目的火光下,幾千年來先圣、先賢的智慧結晶,無數工匠巧藝體力的付出,全化成飛煙灰燼。根據以上情境,提出設問:問題一,這反映了秦始皇做的什么事?問題二,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怎么看待這件事?
(三)創設情景:草原歷險
在講述秦始皇鞏固統一的軍事上的措施時,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北巡,面對天高地闊的草原,秦始皇禁不住一躍跳上了一匹駿馬飛馳起來,馬越跑越快,秦始皇的身影越來越小……突然一隊騎兵飛馳而來,越來越近,殺氣騰騰,秦始皇驚出了一身冷汗,幸虧蒙恬率大軍及時趕到。問題一,這隊騎兵可能來自什么民族?問題二,你認為經歷這件事情后秦始皇會采取什么措施?
通過上述情景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好奇與興趣,在“周游全國”的過程中學生也就掌握了秦始皇統一后鞏固全國統治的主要措施。
四、創設歷史情境,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把課堂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充分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基于歷史情境的初中歷史課堂既生動有趣又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很自覺地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整節課中學生都是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而老師只是這節課的引導者。這樣的情景創設既符合了現代教學的要求又滿足了初中學生的心理需要,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并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培養歷史素養,實現歷史教學的基本功能。
綜上所述,根據課堂教學實踐,發現創設歷史情境具有提高學生學習歷史,探究歷史的能力的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讓整個歷史課堂動起來,具有生命力和生產力,同時創設歷史情境,還可以提高教師的教研水平和專業能力,具有教學相長功效。
參考文獻:
[1]陸琴芬.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3.
[2]楊利芳.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談初中歷史教學設計[D].河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