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解釋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對幫助學生描述歷史想象與歷史事實、鍛煉學生史料分析能力、促進學生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有重要作用。本文簡單闡述了培養歷史解釋能力要遵循的原則,重點討論了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策略,以供諸位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歷史解釋能力;培養
引言:所謂歷史解釋,是通過歷史材料對歷史現象及歷史事實的描述、分析與解釋,其中包含對象、依據、方法、表達、意義等要素。就高中歷史教學而言,新課標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明確指出要以史料為依托進行培養。通過對史料的探索,盡可能多地還原歷史事實,并幫助學生建構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習體系,提高歷史解釋的真實性,從而加強學生對歷史的深入理解。那么,高中歷史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呢?以下就是筆者對此的分析與論述。
一、培養歷史解釋能力要遵循的原則
(一)真實性
真實性指的是要提供真實的歷史材料,為學生創設真實或者接近真實的歷史文化情境。在培養歷史解釋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搜集、整理、明辨歷史材料,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加工與實際證明,還原真實的歷史事件。
(二)探究性
探究性指的是要針對某一歷史現象、歷史事件開展具體的探究性活動,并提出一些探究性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歷史解釋。這種探究性問題的提出主體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當學生提出與課堂教學內容相差較大的探究性問題時,教師要探索問題與教學內容的相通點,引導學生針對教學內容做一系列思維活動。
(三)層次性
層次性指的是要注意凸顯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順序的層次性。具體來說,就是要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使他們都能對歷史現象與歷史事實做出一定的歷史解釋,并通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教學順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學習并理解歷史事實。
(四)全面性
全面性指的是要兼顧所有學生,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全面地對歷史事實作出歷史解釋。實際培養歷史解釋能力時,教師應重點關注歷史學困生,建立其歷史學習信息,以趣味的教學手段激起其進行歷史解釋的興趣。另外,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歷史事實、歷史現象解釋框架。
(五)學科性
學科性指的是要體現出歷史的學科特色。歷史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發展性,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學習歷史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發展學生的智慧。所以培養歷史解釋能力時,教師必須要體現出歷史的時代性、發展性及歷史文化的繼承性。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挖掘史料
史料是教師開展歷史教學的必要條件,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研究對象。就歷史解釋而言,它必須建立在具體的史料之上,而這些史料一定要是經證實的、真實的史料。挖掘史料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挖掘與歷史關鍵人物、關鍵事件相關的史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基于此,要求學生對挖掘來的史料進行證實,探尋史料的合理性,提出更加接近歷史真實的歷史解釋,從而建立學生歷史證實意識,為培養歷史解釋能力創造有利條件。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當向學生提供多樣化且沖突性較強的史料,使學生擺脫定式思維的桎梏。例如,在鴉片戰爭教學中,教師可挖掘與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各種形式的史料,如“毒流于天下,則危害甚巨……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種源幾無可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響之銀”這樣的文本史料,虎門銷煙視頻史料等,鼓勵學生對史料進行質疑,通過開展探究性的活動要求學生提出對“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最嚴重的危害是什么?”“若沒有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戰爭是否會爆發?”“為什么鴉片戰爭的最終結局是野蠻侵略、殘暴劫掠者獲勝?”等問題的歷史解釋。
(二)創設情境
史料往往不能完整表述或者解釋某一具體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而學生由于缺乏歷史思維,所以很難將碎片化的史料聯系在一起,并對史料呈現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進行客觀判斷。在此情況下,歷史解釋就缺少了一定的真實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借助史料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歷史文化情境,促進學生探索歷史事實間的關聯,使學生對歷史事件形成真實的歷史解釋,以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例如,在羅斯福新政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經濟大蕭條的相關史料,借助這些史料創設經濟大蕭條的歷史文化背景,促進學生探索大蕭條與羅斯福行政的關系,引導學生探索羅斯福新政新在哪里,使學生對羅斯福新政行政的內容與實質形成真實的歷史解釋。
(三)強化對比
高中歷史學習需要學生記憶大量的歷史事件及其具體內容。在長期記憶過程中,學生容易形成呆板性記憶,也會對記憶背景產生依賴性,也就是當學生在某個場景下記住某個歷史事件后,換個場景就忘了。因此,學生往往只會照搬教師及教材給出的具體結論,而不會在自主探索中形成對歷史事件的歷史解釋。大量研究與實踐證明,在強化縱橫對比的過程開展歷史教學,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所以,教師需要強化縱橫對比。筆者認為,橫向對比,就是對比不同時期相似性質的歷史事件,而縱向對比就是對比相同時期相似性質的歷史事件。通過縱橫對比,學生能對歷史解釋進行有效區分,也能鍛煉自己的歷史解釋能力。例如,在洋務運動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其與維新變法、戊戌變法進行橫向對比,與同時期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縱向對比,讓學生對資本階級的革命探索的歷史解釋進行有效區分。
結語: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教師應遵循真實性、探究性、層次性、全面性及學科性的原則,充分挖掘史料,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史料解釋歷史現象與事實;創設歷史文化情境,促進學生探索歷史事實間的關聯;強化縱橫對比,推動學生把握歷史解釋的時代性、發展性與多樣性,逐步實現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飛.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9(07):60-61.
[2]沈昊.從思維導圖到思維構圖——歷史解釋能力的教學探究[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8(05):26-29.
[3]張瑩.萬紫千紅總是春——高中“歷史解釋”素養落實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2018(09):33-35.
[4]楊霞.在史料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以人教版“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8(09):86-89.
作者簡介:何影霞(1969.4-)女,廣西藤縣人,本科,一級教師,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