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冬梅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到來,“核心素養”的教學內容受到了當今廣大教育學者們的關注和重視。核心素養是現在高中學生應具備的一種品質,它可以不斷地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可以改變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從而幫助高中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使高中學生更加全方面的發展。但在如今普通高中生物課堂中,有些老師依舊只重視知識的傳播,而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生物教師可以從生物的核心素養的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以及社會責任這四個方面來構建高效的生物課堂。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生物;高效課堂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基本能力的要求更加苛刻和嚴格,對學生教育教學的發展更加深入。在傳統的高中生物的教學中,生物教師主要采用的是灌輸式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為輔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來記憶知識點。這樣的教學方法,會使教學效率大打折扣,使課堂單一、無聊,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地下,最后,導致中學生成績不佳。下文本人將從生物的核心素養的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以及社會責任這四個方面,進行針對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展開討論,以供參考。
一、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生物核心素養中的理性思維指:在一定的思維方向和充分的思維依據的基礎之上,對現有的問題進行觀察、分析、歸納、概括、類比等的一系列邏輯推理能力。其中主要包括歸納與概括思維、模型和建模思維、批判性思維、演繹和推理思維。生物教學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好書本上的生物知識點,幫助學生取得更好地生物成績,還要通過相關生物知識的學習來提高高中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因此,物理教師要利用新穎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例如,在學習DNA的復制時,高中生物教師首先給學生兩種假設,一是“半保留復制”,二是“全保留復制”。首先,生物教師可以先假設DNA的復制方式是全保留復制,然后帶領學生進行探索、研究,引導學生認知到“全保留復制”并不是DNA真實的復制方式。然后,生物教師鼓勵學生以“半保留復制”方式去探索,看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并記錄下來。這樣做,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二、將生活與生物課堂進行融合,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
高中生物課程內容的設置要緊貼我們的生活,使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為學習生物的幫手,使抽象的生物知識得到實際經驗的認知。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生物知識點,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情感等方面的能力。高中生物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合理的方式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問題,可以使學生主動宣傳與安全、環境相關的問題。因此,生物教師在高中課堂教學中應該把生活與課堂進行有機融合,讓學生感受到生物知識是生活的重要渠道,生活是生物知識的重要來源,二者是必不可分的。
例如,在學習必修三的第五章《人與環境》時,生物教師制作一個人與環境相關的ppt。首先,第一頁制作出標題,后邊幾頁可以放一些環境對于動物的影響,比如大熊貓、北極熊等等,還有放一些現在環境對于植物的影響。最后制作幾頁我們解決的措施,然后呼吁大家進行環境保護。在生物課堂上,生物教師結合這個ppt進行講課,讓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課堂快結束的時候,生物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為了我們美麗的家園可以做些什么,并叫幾名學生回答。這樣在生物課堂中插入生活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感覺到親切的同時,還可以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三、采用多種直觀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對于生命觀念的理解
教師在生物課堂上,可以采用多種教學輔助工具讓學生感覺到課堂的有趣性,集中學生的注意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課堂效率更高效。生物教師通過視頻播放、圖片展示等手段,為學生揭示生物中的各種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促進學生對于生命觀念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細胞的減數分裂》時,生物老師首先制作與細胞分裂相關的簡約動圖,在減數第一分裂時期會怎樣,并且有哪些特點,在減數第二次分裂的時候又會怎么樣,又有什么特點。在生物課堂上,教師先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看一下書,然后給學生播放減數分裂的動態視頻,讓學生認真觀察特點并記錄下來。然后,生物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討論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并且教師對每個小組進行提問。最后,生物教師進行總結講課。這樣做,采用多種直觀教學策略,可以促進學生對于生命觀念的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學好生物。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的提出為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指明了新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好地全方面發展。因此,生物教師要通過實踐找尋核心素養對于生物教學的聯系,通過變革讓高中生物教學課堂展現新魅力。
參考文獻
[1]譚永平.中學生物學課程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中的教育價值[J].生物學教學,2016,41(05):20-22.
[2]褚宏啟.核心素養的國際視野與中國立場——21世紀中國的國民素質提升與教育目標轉型[J].教育研究,2016,37(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