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宜紅
【摘要】新課程改革下的數學課堂體現下列“四化”:內容“生活化”、過程“活動化”、方式“自主化”、問題“趣味化”。雙邊活動進展順利,過程定能生動有趣,師生戀上精彩課堂,教學效率顯然提高。
【關鍵詞】實際生活;數學活動;自主學習;趣味問題
作為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基于此,我常把數學教學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構知識,使學生學會用數學思想的方法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世界,從而促進學生的日常思維向科學思維的方式發展。實踐告訴我,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要體現下列“四化”:
一、內容“生活化”,實際生活出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和生活是緊密關聯的,但長時期以來,我們在教學中卻有意無意地將二者割裂開,將數學教學凌空于生活之上。新課程強調數學要和生活緊密結合,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能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例如,我在教學“數的組成”時,把撲克游戲引進課堂。在“10的組成”這節課上,我讓每位學生帶一副撲克,分小組玩撲克競賽,我打“3”,學生則要打“7”,和起來是“10”。出五次,共5分,答對一次得1分,先請一名同學和教師做示范練習,然后請同學互相打牌競賽,看誰得分高。學生對這樣的游戲興趣很濃,這節課不僅讓學生掌握了“10”的組成,還提高了他們的計算速度,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在練習3+()=10同類的題目時,速度很快,準確率又高,數學教學生活化,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
二、過程“活動化”,操作活動便理解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對做過的事情印象最深,學習也是這樣,自己親身體驗記得才牢。在數學教學中,多讓學生做一做,試一試,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學生易于接受,難以忘記。
例如,我在“克的認識”一課教學中,用掂一掂、稱一稱、找一找、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來感知1克的重量,并建立1克的重量觀念。愛動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但是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活動單調單一,他們會逐漸失去興趣。只有圍繞教學內容不斷地變換活動的形式,才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首先,我讓學生把2分硬幣放在手里掂一掂,問:“感覺到了什么?”學生答:“重量。”接著問:“要想知道它的重量,除了掂一掂,還有什么辦法?”同學們憑著生活經驗很快告訴我還可以稱出重量。這時,教師說明比較輕的物品用天平來稱,很自然地從掂一掂的活動中過渡到稱一稱的活動。接著問:“你們能找到和一枚2分硬幣重量接近的物品嗎?請在自帶的小物品、小食品中找一找。”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能積極參與,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完成。最后安排了猜一猜的活動,猜一支粉筆的重量。這個活動既滲透了估算、猜想的新思想,也把數學知識應用到了實際生活中。
三、方式“自主化”,學習自主活思維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要充分運用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只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這課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三角形的玻璃碎了,怎么配?有學生說拿留著一角的那塊,因為那塊大;有學生認為大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沿一個角的兩邊都可以無限延長,三角形玻璃的形狀、大小無法確定;有學生說拿兩角的那塊,因為這塊有兩個角,延長兩條邊會相交于一點,第三個角的大小就確定。學生演示,自主化的情境激發了大家的學習興趣。這時我問:“你能證明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嗎?”學生犯難了。這時我問:“哪類三角形的內角和比較容易運用學過的知識證明?”立刻有學生回答:“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我能證明,因為兩個同樣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內角和是4個90°,是360°,所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2個90°,是180°。”再問:“其他兩類三角形的內角和能證明嗎?”學生自主交流、積極合作,結果得出:從三角形的某個頂點畫一條垂線,將一個三角形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兩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360°,減去兩個直角,所剩的度數就是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在得出任何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后,我出示一道這樣的題:剪去三角形中60°的角后,你知道所剩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嗎?真正能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活動必須是學生自主的活動,必須有深刻的觀察、想象、假設、推理、探究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的加入,所以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應該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轉變。
四、問題“趣味化”,問題趣味引專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努力把日常生活中有趣的數學問題引進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萌發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學數學”的心理。因此,我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注重引導他們發現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存在與樂趣。例如,學習“克的認識”時,在問“你去過超市嗎,
超市都有什么”時,大家都說去過,還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商品。在問“食品袋上標注些什么,你能說說嗎”時,學生很感興趣,有的說看到了保質期,有的說看到了組成成分,還有的說看到了多少克。這時自然地引出了課題“克的認識”,我告訴大家它是重量單位。結合生活實踐,學生參與意識強,積極性高,思維活躍,能將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通過理解性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感興趣,愿學、樂學。
課程改革呼喚教學改革,數學教學不再是教師“一言堂”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以上數學教學體現的“四化”是我在教學改革中的一點嘗試,愿和正在進行教學改革的同行分享。
參考文獻:
[1]孔企平,胡松林.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