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鵬
摘 要:隨著新型課程改革和素質化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當下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更加強調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這種變化就要求相應的學校課堂也應當從傳統的思維模式中尋求改革與創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人文修養。而學前教育作為兒童基本意識和行為的啟蒙載體,在這種情況下也應當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在兒童的語言教育上,要加強對其國學知識的培養。本文以學前兒童為出發點,重點敘述對這一主體進行國學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學前兒童;國學教育;現存問題;改進措施
1 引言
國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歷史文明的凝聚和總結,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和財富,也是推動我國開展精神文明建設與人文思想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前兒童作為學校教育的重點啟蒙對象和培育主體,其在思想和知識的學習上都具有十分明顯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因此,加強對學前兒童的國學教育能夠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同時也能為其日后的成長發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2 立足整體,分析意義
國學對學前兒童教育所產生的意義大致可以列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激發社會意識
現階段,有相當一部分學前兒童是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在日常生活與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許多長輩的溺愛,進而養成較為自我的個人意識,甚至會表現出較為偏激的性格特征。有許多學前兒童并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也沒有樹立團體意識和交流意識,將自己隔絕于世界之外。而國學教育能夠幫助學前兒童,樹立社會意識和團體意識,能夠讓學前兒童在具體事例和知識的培養下提高與他人交流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國學教育也能夠幫助學前兒童懂得基本的禮儀,能夠讓學前兒童學會尊敬和愛戴父母,并且友善對待他人,能夠讓學前兒童意識到自身是社會的一份子,是團體的一員,而非隔絕在世界之外[1]。
2.2 提高道德素養
學前兒童盡管年齡較小,但其自身已經在潛意識里對基本的道德標準和道德規范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學前兒童道德素養的啟蒙,能夠有效促進其日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而國學中所蘊含的豐富的道德知識和道德規范,恰好是引導學前兒童養成良好道德素養的重要基礎,它能夠讓學前兒童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社會主流價值觀。
3 縱觀現狀,分析問題
盡管國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受到了重視,但其在實踐上的發展期限較短,并沒有積累十分豐富的經驗,因此在實際建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大致的弊端可以列為以下幾個方面:
3.1 教材不合理
現階段,大多數學前教育在開展國學課程的過程中所選取的教材都是以儒家經典為主,這也就意味著在內容上也會接觸到文言文。并且,有相當一部分教學主體在具體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仍舊是以宣講的模式為核心,仍舊是會讓學前兒童直接接觸古漢語。然而,由于學前兒童的年齡較小,其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他們在學習古漢語和文言文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多樣性的困難和挑戰,并且其學習的主要方式也是以刻板的背誦為主,并沒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與此同時,有部分儒家經典中所蘊含的思想并不適應現代化的社會建設,若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加以慎重篩選,就會給兒童的思想發展造成嚴重的阻礙[2]。
3.2 方法不適用
正如上文所說,當下學前教育所采用的國學教材一般是以文言文的讀物為主。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也往往會采用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認識課文,但并沒有重視對課文本質內涵的挖掘,因此學生也并沒有真正理解文章中所蘊含的主體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往往會讓學生通過背誦的方式來提高對文章的掌握程度,但這種模式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反而會讓學生認為文言文背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進而降低對國學的興趣和好感。除此之外,國學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文字是古時候的文字,而這些文字在實質上并不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因此教師在實際課堂上也應當將古文字翻譯成現代化的文字。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學前兒童學習古文字是拓展知識面的一種方式,所以在教學中也沒有將其翻譯成現代化的文字。而部分古文字由于自身的字形較為復雜且意思較為生僻,即便是兒童完成了課堂上的記憶,在課下也會很快就忘掉。
4 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根據上文中所敘述的當下國學學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大致將解決的方法列為以下幾點:
4.1 合理選擇
要想真正傳達國學的本質內涵和價值,就必須要在教材選擇上做到科學有效。在選定國學教材的過程中,要根據學前兒童的具體發展情況來規劃,同時也要重視對文化的篩選,要做到去粗存精,推陳出新,避免傳播糟粕和落后思想。這就要求學前教育機構一是要注重選擇具有節奏感和律動感的教材。相關主體要意識到對學前兒童開展國學教育不僅僅是一項培養道德修養的過程,也是一項培養知識和理論水平的過程。并且,由于學前兒童自身年齡的限制,因此其在認字和識字上的能力還十分欠缺[3]。因此選擇具有節奏感的教材能夠幫助學前兒童更好地朗讀和背誦文章,同時也可以激發兒童對背誦文章的興趣。除此之外,學前教育機構在選擇教材的過程中,也要重視內容的豐富性與全面性,要盡可能地拓展學前兒童的思維和視野,要讓學前兒童在誦讀的過程中了解基本的自然,科學,人文知識。并且,國學教材在內容上也要鮮明體現出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的有關知識,以此來引導學前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三觀,為以后的為人處世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要在選定好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再一次地修改和刪減,要在不同種類的內容中選取最具有教育意義和價值的文章。操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摒棄國學文化中的落后思想和糟粕內容,以此來促進國學文化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能夠更好地推動學前兒童的健康成長,避免讓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封建落后文化,進而更好地讓中華文化綻放光彩。
4.2 強化引導
教學主體在具體國學教育的課堂上,要加強對學生積極性的引導和激發,要提高學生對國學學習的興趣和好感,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立相應的國學游戲,來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游戲的形式可以是小組競賽朗讀,可以是背誦和默寫,可以是教師的親身示范,也可以是學生的自我展示,這樣就能夠打造出輕松愉悅的國學課堂氛圍與環境,能夠降低學生對課堂的畏懼心理,減輕學生的負擔。并且,誦讀游戲的設立也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能夠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優勢與不足,進而在日后的學習中加以改正。除此之外,教師也要重視學生在游戲設計中的作用,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詢問學生對于誦讀游戲的意見和建議,并將學生的想法進行整理和記錄,以此來創新游戲的形式,讓游戲能夠更加適應學前兒童的客觀需要,提高學前兒童的參與積極性和自覺性[4]。
4.3 優化方法
由于國學教材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文言文的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方法的創新,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對于部分敘事性的文言文而言,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故事或者是介紹背景的方式來拉近文言文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降低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恐懼心理。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對漢字的拆解來提高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在漢字學習的過程中將漢字的結構形象化地展現在課堂上,降低難度。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優化國學在學前兒童教育中的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這是培養學前兒童核心素養的應有之策,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途徑。在具體優化的過程中,教學主體要從主觀和客觀上共同落實國學教育的基本規范和要求,并不斷探索國學課堂教育的新方法與新途徑。同時要重視對自身工作的階段性總結,要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檢驗與監督,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改進。國學的教育任重道遠,教學主體應當持之以恒,審時度勢。
參考文獻:
[1] 張琦,馮璐.淺談學前兒童習慣禮儀于國學中的滲透[J].好家長,2018(13):57-57.
[2] 張莉玲,唐貴生.國學滲透花開不敗——小學國學經典誦讀研究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7(30):267-268.
[3] 陳艾秋,于婷夙,劉波,馮翠紅.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經典詩文的誦讀研究[C]//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0.
[4] 季煥榮.在小學中的國學傳播怎樣接“地氣”[J].山西青年,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