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
【摘要】音樂作為人文學科一個重要領域,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有著其他學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從音樂課、校園音樂文化環境、教師的藝術素養、開發和利用地方音樂校本課程等方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音樂教育;提升;人文素養
一、堅守音樂課堂,讓音樂課成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主陣地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主陣地,它的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價值、社會交往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是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因此,學校應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音樂課。音樂教師要牢牢掌控自己的主陣地,積極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把音樂課堂教學與實踐訓練有機結合,讓學生通過欣賞、表現、創造等審美活動豐富情感、凈化心靈、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二、加強校園音樂文化建設、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創設環境
1.改善校園音樂文化環境。優美的校園音樂文化環境可以引領學生走近音樂殿堂,讓學生接受熏陶。我們應加強校園音樂文化環境建設,創設濃厚的校園音樂文化氛圍。
2.豐富校園音樂文化活動。我校每年舉辦“校園音樂藝術節”,通過歌詠比賽、器樂舞蹈才藝展、音樂課本劇等活動展示學生才藝,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日常大課間開展音樂舞蹈、配樂詩朗誦、音樂游戲等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表現力。
3.大力推動音樂社團的發展。音樂社團是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要載體,學校開設管樂、合唱、舞蹈及地方戲曲等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為學生人文素養提升奠定基礎。
三、提升教師藝術素養,為促進學生人文素養提升作保障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民之基,而教師又是教育發展的靈魂。近年來,我區針對“校園藝術文化單一,藝術骨干匱乏,城鄉藝術教育能力和水平很不平衡”的現狀,以“育德為先,能力為本,農村為重,全員發展”的指導思想,以“行政+學會+基地”的教研訓模式,啟動實施青年教師藝術素養提升“十百千”工程,圍繞“基礎型、合格型、特色型、專家型”四級發展目標,從2014年11月至2019年11月,900多名青年教師分層、分批從音樂專業知識零起步,進行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培訓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教師業余生活,促使青年教師走“一專多能型”的專業成長道路。我區音樂教師短缺的問題得以緩解、城鄉音樂教育差距逐步縮小,為更多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這一舉措受到省、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創新成效已被《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報道。
四、注重音樂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讓學生在了解地方民族音樂過程中提升人文素養
《音樂課程標準》把“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作為基本理念,在當今多元文化背景下,認識和了解本國各民族音樂文化,理解和尊重世界音樂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結合本地特點,開發地方特色音樂校本課程,對增強校園文化內涵,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都有積極意義。
五、結語
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音樂教育工作,把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狀況跟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事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而努力。
注:本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音樂教學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實踐策略”(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94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段金星,范汝梅,盛京華.文化與音樂教育[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