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摘 要】德育作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時效性對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影響巨大,關系到大學生一生的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大學生所面對的價值觀念越來越多,使得高校德育正在面臨巨大的挑戰,傳統德育開始暴露出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主要針對高校德育現狀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優化措施與建議,僅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高校德育;現狀;優化對策
引言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進一步縮短了地域距離,各個國家、民族的思想碰撞更為密切,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正在進行著不斷的更新,變得越來越開放、活躍。大學生群體對于各種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極強,且思維更為活躍、學習能力也較為突出,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下,使得當前大學生群體思想觀念呈現為劇烈變化的趨勢,部分大學生是非觀念極為薄弱,各種有失誠信、道德缺失的情況極為嚴重。上述形勢下,傳統的高校德育顯然已經無法適應大學生思想觀念發展趨勢,推動高校德育優化調整勢在必行。
1高校德育現狀分析
1.1德育內容與現實脫軌
從當前高校德育內容來看,其存在過于政治化的情況,德育內容相對較為陳舊,與現階段大學生生活實際、國家政策以及時事熱點方面的聯系不足。具體來說,當前高校德育教育內容通常更為重視最高層次方面的道德,如“無私奉獻”等高尚品德,而上述境界過高的道德層次通常由于脫離大學生現實生活,使得大部分學生難以企及,出現各種抵觸心理,實際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1.2德育方式過于枯燥單調
高校德育方式當前仍舊是沿用傳統的灌輸教育模式,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即教師告知學生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整個教學過程過于枯燥單調,學生往往只是滿足于最終的學分,難以產生學習興趣。
1.3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現象
基于現階段高校德育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本身并不缺乏德育相關的理論知識,在案例討論、小組討論當中,學生往往引經據典、對答如流。然而從現實生活來看,在面臨各種現實問題的情況下,往往無法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對自身道德標準要求極低,“雙標”情況極為嚴重。之所以存在上述情況,主要在于當前高校德育仍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導致理論與實踐存在脫節的情況。
2優化措施與建議
2.1推動高校德育內容更新優化
面對高校德育內容與現實生活脫軌的問題,必須要全面推動高校德育內容更新優化,即在基于馬克思主義傳統道德教育、社會主義教育以及民主主義教育的前提下,致力于增加全新的德育觀念、人文素質教育內容,以此來針對德育內容進行有效的充實。與此同時,高校德育內容更新優化還需要充分考慮時代特點、學生需求,針對現有德育內容進行針對性的優化調整,積極引入全新的學習內容、德育管理新理論。此外,高校德育內容還必須要針對學生興趣愛好進行深入的調研,將大學生群體關注的時事熱點、網絡道德等納入到德育中來,保障德育內容的動態更新,保持高校德育的前沿性。
2.2基于信息化建設豐富高校德育形式
正如上文所述,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學生群體思維模式、交流模式以及獲取知識的方式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化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對高校德育來說,面對當前教育方式過于枯燥單調的問題,應當全面推進高校德育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化技術進一步拓展高校德育影響力,同時迎合大學生獲取知識習慣,使得大學生能夠更為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避免傳統德育中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比如,高校德育可以利用學生常用的網絡平臺建設官方帳號,如微博認證帳號、微信公眾號等,將傳統高校德育死板的文字轉變為活潑的視頻信息,同時將原本的枯燥書本信息轉變為形象、生動的畫面,定期利用網絡平臺官方帳號進行德育信息的推送,使得德育能夠真正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中來,進一步提升德育的覆蓋范圍。此外,高校也可以利用上述網絡平臺為學生創建交流群,利用學校官網、論壇等,引導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交流討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2.3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德育
理論與實踐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高校德育自然也不例外。理論必然需要通過學生道德內化,最終轉化為德育實踐,才能夠將社會的道德準則、道德理想轉化為道德品質,從而有效提升大學生群體綜合素質。對高校德育來說,應當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在開展德育理論教育的同時,組織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德育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應用,即高校應當充分利用社會空巢老人幫扶活動、志愿者服務以及假期社會實踐等,組織學生參與進來,讓大學生意識到自我修養的重要性,在德育實踐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提升高校德育的效果,高校德育還需要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能否有效適應大學生當前成長特征。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校德育可以嘗試與學生社團、團委等聯合開展活動的模式,對于德育實踐活動的組織,各方共同參與活動的設計、規劃,同時全程進行跟進、引導,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去嘗試將課堂學習的德育知識應用于實踐,并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社會、服務社會,進一步強化道德信念,實現思想與品質的升華。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德育開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其需要密切跟隨社會發展形勢、學生實際需求,針對高校德育進行源源不斷的優化,才能夠有效保障德育的時效性、針對性。這就需要我們正視當前高校德育暴露出來的問題,并深入分析引發這些問題的原因,通過推動高校德育內容更新優化、基于信息化建設豐富高校德育形式以及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德育,使得高校德育能夠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提升德育時效性,促進大學生群體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郭金泳,張麗.試論“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德育模式運作機制[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9,48(10):187-188.
[2]朱亞林.“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閑暇德育”的思考[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30):20-22.
[3]楊朋.淺談高校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學生德育教育創新[J].才智,2019(2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