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鋒
摘? 要:數學教育對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就是充分發揮出以上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當下,廣大數學教師都在圍繞數學核心素養教育展開積極的研究,本文就提出幾點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數學核心素養具體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這些能力都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將伴隨學生的一生,成為他們未來發展的“本錢”。那么面對基礎薄弱的小學生,如何才能將上述要求落實到教學中,培養起他們的各項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建議。
1數學抽象能力培養
抽象是數學知識最顯要的特點,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小學生學習數學難度很大。十歲左右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很薄弱,他們認識事物主要依靠形象的元素去理解和記憶。數學抽象就是還原數學的本質,讓學生能夠從真實的角度去思考和剝離數學問題,這是一個抽象和形象相互轉化的過程。例如,在認識長度單位,學習測量時,教師要利用測量在生活中的常見性和實用性,組織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測量的實際作用,而不是讓他們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就背誦理論。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時,應該測量兩點之間的直線距離,那么應該如何測量這條直線呢?每個人走路的步幅都是基本相等的,如果知道每一步的步幅是多少,可以根據走路的步數計算出大概走了多遠嗎?將卷尺、直尺等工具交給學生們,讓他們動手去操作,可以以任何的長度單位來計量。活動結束后,學生對長度單位的概念,測量的方法都建立了形象化的認識,從實踐中抽象出了數學核心知識點,同樣也獲得了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可見,很多學生思而不得其解的問題,只要與實踐相結合,就不再是難題了。
2數學邏輯推理能力培養
邏輯推理是從一些事實和命題出發,利用數學知識邏輯性強,相互聯系的特征,推出一個命題,它包括歸納、類比和演繹。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有助于幫助他們建立起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提升他們靈活利用知識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最小公倍數”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依次報數,最后教師提出:剛剛報出的數字是3的倍數的同學起立。最后再讓報出數字是4的倍數的學生起立。學生會發現,一些同學起立了兩次,因為一些數字既是3的倍數又是4的倍數,由此聯想到了曾經學過的“公約數”概念。那么如果說3和4是這些數字的公約數,那么同學們報出的數字是3和4的什么呢?由此引出“公倍數”的概念。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們完成了對新舊知識的銜接,也經歷了一次完整的思維活動,由舊知識引出了新知識,這便是一次邏輯推理。可見,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少說、少做,將這些機會更多的留給學生,這樣一來他們得到的收獲會更多,也能夠得到充分的鍛煉。而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的過程正是這樣一個主動構建的過程,這是教師所無法代替他們完成的。
3數學建模能力培養
學習數學知識,鍛煉數學技能,學習計算的方法,這一切都是為了實踐做準備。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做對了多少數學題,更要看他們能否將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踐中。數學建模能力就是利用自身的知識基礎,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數學教育最終作用的體現。數學教材中的每一部分知識都有一定的利用價值,教材中也都給出了很多與生活相關的習題,但是學生需要做的不是被動的解題,而是要從生活中找出運用知識的實踐點,自己完成問題的設計和解答。例如,在學習“統計表”時,教師與其讓學生完成教材和試卷中的練習題,不如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生活中需要利用到統計表的問題,并自己設計,制作。學生可以將上一次考試中,班級內同學的成績分布情況利用統計表呈現出來。也可以先展開一次調查問卷,統計同學們喜愛的科目,利用統計到的數據制作成統計表。這便是一次完整的建模活動,從問題的提出,到知識的應用,全部由學生獨立完成。多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們從生活中剝離數學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
4結語
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教學根本作用的體現,它關注和強調的是學生是否獲得了終身受用的能力,而不是考試的分數。教師要從核心素養的多項要求出發,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模式,打破過去一成不變的授課,給學生以新的收獲。本文從三個方面簡述了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方法,僅為筆者自身的實踐經驗,更多優質化的方法還有待更多的研究,也希望廣大教師能夠在以后的課堂中多實踐,多反思。
參考文獻
[1]陳六一,劉曉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要素分析與界定反思[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5):57-60.
[2]張俊珍.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中小學數學課程銜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22):56-60.
[3]李星云.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師課程體系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