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會俠
摘? 要:在語文教育教學中,作文寫作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寫作能力提升,表達能力進步,理解能力增強,語文綜合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這一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以及作文寫作教學開展的重要的階段,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學水平,結合生活實際,更幫助學生更好的表達生活,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以促進其全面發展。對此,本文針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生活的融入,提高寫作教學水平,保證教學質量,以期能夠為相關讀者提供積極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融入;寫作教學水平;提升策略
就目前而言,當前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如語言表達混亂,寫作思路不清晰,文章主題不明確的問題,由此可見,積極改革作文教學,以生活的融入提升作文教學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
1生活融入語文作文教學的必要性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作文教學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融入生活元素,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寫作能夠回歸到有感而發的本質狀態,而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需求,更不是為了達到考到高分數這一功利性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引導學生將自身內心真實的情感落實到文字表達當中。尤其是在當前素質教育以及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生活的融入就是指教師在作文教學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去調動和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去悉心的觀察,理解現實生活中不同現象所代表的意義,以實現學生與生活實際、與世界的對話交流。另外,在語文作文教學中,生活的融入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在學習中、考試中的緊張感,讓學生面對寫作不再是畏懼和不情愿,而是能夠像開口說話一樣簡單輕松,去更好的進行情感的表達,并逐漸掌握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能力,以及用文字表達自我情緒的方法。總的來講,生活融入語文作文教學,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讓寫作成為自己情感宣泄的途徑,而不僅僅是一種題目,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加以足夠的重視,不斷提升作文教學水平,以生活融入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2基于生活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2.1學會運用生活中的常見元素開展作文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作文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一項內容,也是語文教師教育環節中難度比較大的組成,面對這一現實問題,小學語文教師首先必須從教育觀念上進行改變,重視新課程標準以及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創新教學方式,在語文作文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重視生活化教學。生活當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寫作素材,在實際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好備課化解,如收集相關的圖片,引導學生看圖寫話,為寫作奠定好基礎,之后積極拓展學生的寫作思維,給予適當的引導,如采用鼓勵性的方式先引導學生以口述的方式表達,分享自己真實的經歷,在引導學生以文字的形式進行呈現,實現口述與寫作的相互接連,保證教學效果。
其次,教師注意作文寫作任務布置的科學性,如在內容如果方面,最好從學生熟悉的、常見的事物出發,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回憶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法,護著聯合自身的經歷去喚醒學生熟悉的記憶,進而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其寫作能力。例如:在教師安排學生寫作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是游戲,如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一次為基礎進行寫作時,教師就可以先帶領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或者是課余時間與小伙伴一起玩游戲時的經歷,然后聯系作文寫作,從學生想象力的激發上拓展學生的思維,以促進其更加新穎寫作關觀點的迸發,以高水平的教學保證教學質量。
2.2學會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作文寫作興趣和靈感
豐富的情感是保證語言生動的必然條件,更是語言表達或者是文字敘述的重要支撐和動力,因此,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為學生打造一個生動、有趣的,富有感情的寫作環境,以更好的吸引學生,引導學生通過具象的生活情景,對抽象的情感產生更加直觀的感受,進而引發其情感共鳴,促使其自覺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激發其寫作的靈感。例如:在引導學生以“太陽”為主題進行作文寫作時,教師就可以在課上預留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引導學生去分享自己的小心事,或者是教師為學生生動的描繪一下“太陽”,如“天的那一邊有一輪紅彤彤的太陽,天空是一望無際的,紅彤彤的太陽猶如淘氣的孩子跑得通紅的臉”這樣一來,太陽的形象就會變得比較具象,學生也增加了對太陽的理解,進而會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以豐富的情感和飽滿的生活體驗,去拓寬寫作的空間,進而保證作文寫作水平,保證教學質量。
3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生活就是學生作文寫作重要的、寶貴的、寬闊的素材庫,教師必須重視生活的融入,開展生活化作文寫作教學,以高質量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的作文寫作興趣,調動其情感共鳴,以科學的教學方式,提高寫作水平,保證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性提升。
參考文獻
[1]席琳.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11).
[2]高娟.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與寫作能力的培養[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