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
摘? 要:初中語文學科是一個基礎性學科,初中語文教學能夠為初中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認知基礎和理解基礎,同時初中語文學科也是一個傳統學科。在初中語文學科當中,古詩詞文言文所占據的比例很大。為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入傳統文化元素也成為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發展過程中應該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文章以此為抓手,展開了探索和分析。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教學方式;教學資源;學科整合
教育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對于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發展而言,是一個全新的契機。在改革的進程當中,要注重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這個泱泱大國發展的過程當中,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語文便是這些傳統文化重新發揮光芒的重要載體和基礎平臺。為此,對于初中語文學科來說,如何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前提之下進行教學活動的改革和創新,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致力于探索的一個關鍵問題。但是從現狀上來看,初中語文學科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和短板。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背景環境,文章從傳統文化資源的豐富、傳統文化教學方式的創新以及傳統文化學科整合的實現三個角度展開了一些探索和分析。
一、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實現初中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延展
實際上,在初中語文課堂當中,僅僅以課本教材為支撐來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來瞻仰我國傳統文化的成果結晶,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也是遠遠不能夠滿足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為此,在初中語文學科改革實踐探索的過程當中,要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實現初中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延展。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聯網資源,去尋找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傳統文化的知識來作為課堂知識的延展,來豐富學生們的視野和見識。例如,在課本教材中有《愚公移山》這樣一篇文章,主旨是愚公排除萬難、移走大山、開拓坦途,頌揚的是愚公的那股堅韌。在整個傳統故事的學習中,在這一個傳統文化的積淀中,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去尋找一些與之意義相似的傳統文化故事,例如《精衛填海》的故事、《夸父逐日》的故事等等。通過這些故事的賞析來讓學生們在學習上更能夠不畏艱難、持之以恒。
二、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實現初中語文學科教學方式的創新
傳統文化是以古文化資源為載體的多層次、多維度、多內容的教育教學體系。可以說,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課堂當中應用的一個最為顯著的效果,就是能夠讓整個課堂的環境更加復古、更加雅致、更加具有韻味。因此要在傳承傳統文化的背景之下,不斷的創新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讓初中語文課堂能夠更加吸引學生們的眼球。在初中語文課本教材當中,就有很多與傳統文化相關聯的一些文章段落,例如《智取生辰綱》《木蘭詩》等等。這些古文雖然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意義,但是由于時代不同、語言方式不同,學生們在學習和記憶起來就存在一定的難度。為此,教師可以以傳統文化為載體,選擇更加靈活的、新奇的教學手段,讓初中語文課堂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認知有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
以《三顧茅廬》為例,這篇文章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深意就是要愛才、惜才并善于用才。在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情景設計的方式,由學生們分別來扮演劉備、諸葛亮等不同的角色。通過還原教材中的故事情節,來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故事的經過和主旨。這對于提升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而言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加速“學科整合”的實現
在初中教學活動的開展中,語文學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歷史、地理等學科緊密相關的。教育體制改革提出了“學科整合”的理念和要求,為此,在傳承傳統文化的背景之下,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也要注重通過“學科整合”的實現來讓傳統文化的價值作用最大化。例如,初中語文學科可以與歷史學科實現深入的整合。在初中歷史學科的學習過程當中,會涉及到與古詩詞、古文章相關的背景性內容的學習。通過背景的了解可以讓學生們在初中語文學科古詩詞以及文言文等文章段落賞析的過程當中更好地掌握其時代特點,從而更好地去感悟傳統文化的真諦。
四、結束語
總之伴隨著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的不斷彰顯,伴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在傳統文化傳承背景之下,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改良和創新已成為當務之急。為此,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上著手:首先要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實現初中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延展;其次要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實現初中語文學科教學方式的創新;最后要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加速“學科整合”的實現。當然,在傳承傳統文化背景之下,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發展并不僅僅局限于這三種方式。還要在語文教師的主導作用之下,在初中學生的積極配合之下,披荊斬棘,大刀闊斧,不斷探索,持續創新。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讓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發揮光芒。
參考文獻
[1]楊柳.傳承傳統文化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究[J].學周刊,2019(31):10-11.
[2]李忠山.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