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雄剛
摘要:農村小學美術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年級越高對美術課就越不感興趣”的現狀。我嘗試進行巧設情境,放飛學生探究欲望;精心選材,挖掘學生探究源泉;引導辯論,張揚學生探究個性;留足空間,推進學生探究深度等這些美術教學策略,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自主體驗。這樣學生真正體會到美術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在自主探索中喜歡美術,展開一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術畫卷。
關鍵詞:自主探究;激發興趣;張揚個性
農村小學美術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年級越高對美術課就越不感興趣”的現狀。究其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美術教學的內容素材主要來自于美術課本,而一些學校的老師也已習慣于讓學生照著書去臨摹,以“臨摹的像不像”來評價學生的作品。高年級學生的這種無聊又無趣的美術學習情緒,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嘗試組織學生進行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自主體驗。
一、巧設情境,放飛學生探究欲望
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動力源。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探索成為他們的迫切需要。而達到這種效果的最好方法就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觀察水平之間存在著認知沖突,這種沖突能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激起他們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畫立方體》一課的教學中,先前學生們已經學習過“近大遠小”這個知識,并能列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遠處山坡上的樹是因為離我們較遠,所以看上去要很小一些。當你走到山坡上時,看到的樹就很高大。可是讓學生在紙上把立方體畫出來,學生怎么也畫不出立方體的感覺。(學生把四條豎邊畫的一樣長了,因為數學課中學過的立方體12條棱長都是相等的。看上去畫的不是立方體,像后面大前面小的一個臺形。)這時我便乘機讓大家停下手中的畫筆,想想應該怎么畫才好。有的學生反復畫上幾個,再拿到一起進行比較。有的學生到書本范作中去尋找答案。結果在同學們細心地觀察下終于發現,根據“近大遠小”的視覺原理,后面的那根棱因為離我們遠,所以要畫的短一點。教師是通過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比較,從而得出結論的。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有效地復習了前面“透視”這個知識點,還發現在畫立方體時需要運用“透視”的技巧,使學生產生了自主探索的欲望。
二、精心選材,挖掘學生探究源泉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是美術素材。教師可創設各種條件,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的情景,以學生所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為載體,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情緒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積累生動的表象,領悟美術在實際生活中的獨特價值,激發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學習。將美術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體現美術。
例如:在教學《樹葉的聯想》這節課時,課前教師讓學生收集不同形狀的葉子,課堂上要求他們仔細觀察葉子的形狀,并把它們與生活中的一些物體的形狀結合起來,聯想出新的物體。孩子們都表現得很活躍,他們興趣盎然,爭先恐后地講了很多。畫畫時,我更是發現他們的奇思妙想,把人工形和自然形結合得十分完美。這樣學生在快樂的課堂中既吸取知識和掌握技能,又能收獲到最佳學習效果,充分發揮課堂活躍的優勢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
三、引導辯論,張揚學生探究個性
自主探索性教學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教師要從學生提出的眾多問題中篩選出重點問題,以平等民主的心態去共同討論,從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時,憑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無法解決的問題,則需要教師的點撥、講解。其中教師講解的這個尺度要把握好,要保證學生探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著眼于人的發展,力求創造一種師生平等和諧的積極講座氣氛,以學習者為中心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課堂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不同的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教師不應該過多地加以限制。教師的喧賓奪主不僅會抑制學生思維的發展,還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變體美術字》這課時,好多學生提出了許多的變體方法。有的采用對字的基本筆劃進行變形(如把點設計成一朵花,一只小蟲子等等);有的根據邊旁意思進行變形(如草字頭就設計成一棵小草,字旁設計成一棵小樹);有的把名字通過一橫或一豎將其連成一串;還有的隨意性非常大看都看不明白。其中有許多可取的,也有些變的讓別人看不懂了。在這時,如果你對那些因為變的面目全非而看不懂是什么字的同學給出過于否定的評價,有可能一顆創新的心就這樣被你否定了。所以完全可以借這個問題組織引導學生辯論,讓大家把設計好的名字變體美術字一起展示出來讓大家來評評。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當中,探索美術字到底如何“變”才是更合理又美觀的。
總之美術教材中處處有探索的內容,教師要認真挖掘并結合實際,創造性地將教材中的知識結論變成探索的問題,還原知識發展的本來面目。這樣學生真正體會到美術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在自主探索中喜歡美術,展開一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術畫卷。
(作者單位:江西省婺源縣紫陽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