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國
摘要:口算是指學生在沒有任何運算工具的幫助下,僅僅依靠自己固有的思維活動快速運算的一種方法。口算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反映出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高低,而口算能力的培養也是學習其他數學知識技能的基礎。教師應重視口算,因為學生的口算能力提高了,便能夠切實提升他們的運算能力,也能有效地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教學;核心素養;口算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口算能力的高低往往左右著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及學生自身的學習質量。教師在實際的口算教學活動中,應當采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口算能力,幫助其掌握相應的算法和算理;同時還應創設合理的教學流程,利用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口算學習的樂趣。
一、口算的概念和意義
口算,即“心算”,是學生運算能力發展的基礎。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口算并不需要借助任何的運算工具,比如計算器甚至草稿紙等,而是只憑借個人思維和語言活動就能夠計算出準確結果的運算方法。
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對于其數學素養的各方面發展有諸多積極意義。首先,口算練習題具有簡單快捷、形式多樣的明顯特征,能夠增強學生對運算學習的濃厚興趣。其次,強化口算訓練,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運算習慣,使學生熟練掌握算理和運算法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筆算鋪路搭橋,也能夠提高運算的準確性。
二、低年級學生口算教學現狀的探究
盡管我們深知小學低年級口算教學是數學教學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口算教學現狀不容樂觀。
(一)教師的教學觀念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教師在觀念上對口算教學有些輕視,對教學目標的理解也不十分清楚;實際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四重、四輕”的現象:重算法,輕算理;重練習,輕理解;重速度,輕質量;重知識,輕能力。這樣一來,教師在教學中就缺乏目的性,原則性不夠強,針對性也不足。
(二)實際教學中的口算教學方法較單一
教師在平時進行的口算訓練實際上就是拿出大量的習題讓學生練習練習再練習。這樣就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也與國家的減負政策相違背,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惡心理。如此一來便打擊了學生對口算學習的興趣,當然就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口算能力了。
(三)口算評價方式陳舊、落后、單一
口算評價一般就是以教師評價為主,大部分教師更看重結果,輕視過程,重視分數,輕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這樣就違背了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導致班級中的學生完全向分數看齊,沒有真正地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三、提升低年級學生口算能力的策略
(一)培養學生對口算的興趣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使然,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只有依靠興趣才能更好地、持續地學習。口算題其實就是一系列數字與運算符號相互間組成的一組組抽象的算式,確實有些枯燥乏味。為了避免學生在口算過程中出現反感等情緒,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創設趣味濃厚的游戲情境環節,通過生動的游戲情境將復雜、抽象的數學知識展現出來,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對口算的探究興趣。
(二)幫助學生掌握算法算理
對口算算理、算法的理解掌握是學生口算能力養成的客觀前提。學生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掌握的算法包括20以內數的加減法、表內乘法和除法等,這些都是進一步學習探究其他運算的基礎。此外,在實踐中我們也會發現和總結一些有效的算法,比如湊整法、破十減、分解法、列項法等方法,還有一些在實際操作中學生自己總結的口算小竅門等。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算法和算理理解意識與能力的滲透與培養,助其打牢運算基礎。
例如,研究“9+5”這個算式。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分組進行討論和交流,通過火柴的擺放,探究最簡便的計算方法。在小組間展示交流環節,學生們都積極發言。有的學生說:“從9根火柴里取出5根,與5相加得10,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還有的學生說:“還可以將9看成10,加上5之后再減去1。”為了驗證學生們創造出來的算法,我讓幾個學生上臺進行火柴擺放和計算,并讓其他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都認為第二種方法比較簡便。此外,在學習“十幾乘十幾”這一系列的算式時,我和學生們共同總結了一種運算方法,即“頭乘頭,尾加尾,尾乘尾”,而且發現了“個位相乘,如果不夠兩位數時要用0來占位”這樣的運算小竅門。學生掌握了這一算法就可以快速地運算出12×14、15×16等算式了。
(三)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更是為了服務生活。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下,教師過分地將教學活動局限于課堂之中,沒有很好地聯系實際生活,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也比較遙遠。在口算教學的實際活動中,教師應當聯系學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創設生活化的口算情境。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調動學生的運算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關注身邊生活的意識和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促進學生自我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例如,在講授“平均分配”這一部分知識時,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這一部分知識的口算能力,我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我提前準備了100個糖果,問:班中有40個人,如何進行分配才更加合理呢?學生在實際分配的過程中思考為什么在現實當中很難進行平均分配。此外,在平常教學中,我還設計了買菜、吃飯、旅游等生活情境。
(四)設置科學化的課堂評價
有效的課堂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口算的興趣及幫助學生增強對口算的自信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評價需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堅持評價原則的客觀化。教師在評價時應堅持唯物辯證法,既要看到學生好的方面,又能夠客觀地指正學生的不足,幫助學生及時找到問題。第二,堅持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評價不應以學生的最終成績為唯一的標準,而應采用多元標準;應該從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等多方面進行評價,如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第三,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教師可采用賦權重、寫評語、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總而言之,口算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到實際效果的,需要在潛移默化中的積累沉淀,是一個長期、系統、艱巨的工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加強對學生口算的訓練;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口算教學的方法和路徑,幫助學生掌握算理和算法,提高口算教與學的綜合效果,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口算的速度和準確率,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牢根基。
參考文獻:
[1]羅愛香.重視口算教學,提高口算能力[J].學周刊,2015(1):144.
[2]陳太松.小學低年級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J].現代交際,2016(5):206.
[3]黃小莉.怎樣加強小學數學口算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4):202.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