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軍
【摘? ?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樹立學生創造性的個性品質,才能較好的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更加靈活的去引導學生的發展,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創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058
學生學習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以簡捷、有效的方式繼承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它是在教師引導下,以課程教材(間接經驗)為認識客體,其具體方式是掌握而不是發現、發明。對學生的學習而言,其創造力也不限于首創前所未有的新知識、新見解,而應包括以下更多的內涵: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有豐富的想象力,喜歡出新點子;愛標新立異和發表于別人不同的見解等。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切合實際的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探討和研究。
一、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造意識是一種總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意愿和態度。創造意識強的人總能夠從不同尋常的獨特視角來研究問題,產生出強烈的創造欲望和創造勇氣。創造意識來自于問題的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引導他產生創造的沖動。波利亞指出“學習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在問題解決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的意境”。
引導學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現學生經常不用教師講的或課本上現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的現象。而且正確和錯誤都有可能出現,正確時,說明學生能夠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錯時,也未必不是一種好的現象,這正說明學生不滿足于依葫蘆畫瓢,也說明學生具有創新精神。而我們很多一線的教師,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后者。
在一堂計算教學課中,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道題:7.5×28+17×2.5。在研究計算方法時,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應該先做乘法再做加法。這時有一位學生提出能不能用(7.5+2.5)×(28+17)進行計算?很顯然這個學生錯誤的使用了提取公因數的方法進行計算。
在這種情況下,有的教師會告訴學生你仔細想一想法則,隨著教師簡單的否定,在羞澀中學生剛剛萌發的創新意識被扼殺掉了。而有些教師并不急于否定學生,首先表揚學生這種大膽的設想具有創意性,再提出是否存在問題?有無解決的方法?隨著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的研究意識,從而通過研究發現了多種較新穎獨特的計算方法:(1)原式=7.5×17+17×2.5+7.5×11=(7.5+2.5)×17+7.5×11;(2)原式=(7.5+2.5)×28-2.5×11;……這樣不僅鼓勵了學生最初萌發的創新意識,而且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們創新的欲望。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結果。
因此,在日常的學習中,我們應鼓勵、啟發和誘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設想,因為這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觸角,是創造意識的體現。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不斷的鼓勵學生的好奇心,敢于想傳統的方法和權威挑戰,才能夠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永不滿足的懷疑精神是創造之母。
二、善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用鼓勵的語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時的肯定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各種創造動機,啟迪他們的創造精神。在長、正方體表面積的練習課上,我為學生設計了一節磁帶盒的包裝設計課,課上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對現有的磁帶盒的外包裝進行設計,學生從節省材料、美觀新穎、使用便利即環保等多個方面分組進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具把自己的設計制作出來,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動機,在學生的演示過程中,教師及時的鼓勵,贊許的眼光,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熱情。學生設計出了閱覽式、書架式、禮品式……多種包裝設計。同時加深了對長、正方體的理解。即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利用外在動機的激勵作用,促進內在動機的發展。因為內在動機更有助于學生進行創造活動,發展和提高創造能力。
創造動機還與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有關。研究表明,成就動機高的學生敢于面對困難,有較強的毅力,富于挑戰性,能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滿足感,熱衷于擔任富于開創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務時敢于創新,即使遇到挫折失敗也會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分層次調動不同類型學生的創造動機,開展合作學習,發揮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長,使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獲得成功的體驗,是極為重要的。還是在包裝設計一課中,有的學生思維的創新意識極強但動手能力很差,有的學生手很巧,但缺乏創新精神。因此利用分小組合作的方式,采用優勢互補,同樣可以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創作動機,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因此,創造動機的激發,并不只局限于某一部分特定的學生,而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積極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創造離不開思維。吉爾福特在研究智力結構時,通過因素分析發現了聚合和發散兩種不同類型的思維。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或傳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方向、有范圍、有條理、有組織的思維方式。而發散思維是既無一定方向,又無一定范圍,不墨守成規,不因循傳統,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吉爾福特認為:“經由發散思維而表現于外的行為即代表個人的創造性。”創造思維在行為上有以下三個特點: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
四、結束語
發展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三個重要環節。教師應注重通過不同類型的課,有側重性的發展學生的思維。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能力較強的學生到能力較差的學生,逐漸形成學生的能力。在六年級學習比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完全可放手發動學生,大膽的猜想,積極的驗證從而主動的形成概念。使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而思維的變通性,教師可通過應用題的一題多解,對判斷題、選擇題的分析研究,及幾何公式推倒過程中推倒方法的靈活應用等不同方法加以訓練和引導。在發展思維的獨特性方面,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學習過程中學生有新異性的想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活動課和思訓課,創設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獨特性的情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