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摘? ? 要】教師應注重將美術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注意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小學美術? 生活化? 教學情境? 生活體驗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0.053
教師應當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注意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從學以致用的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努力追求生活的藝術。生活與美術是一體的,生活是美術得以生長的土壤,離開了生活,美術是無法進行無土栽培的,真實美術教育必須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并回歸生活。《美術課程標準》要求: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生活化的美術教學充分運用學生的生活知識,不僅僅對于學生構建新知識行之有效,而且對于豐富課堂教學,豐富課程資源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在此,筆者對小學美術教學的生活化作了一些探討。
一、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培養學生創作能力
美術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學科和藝術,需要觀察,也需要教育,若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依葫蘆畫瓢,不但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且也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加強小學美術教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指導學生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并將其融入美術創作當中。例如,帶學生觀察校園里種植的各種樹,教學生認識各各類的樹及樹的結構,讓學生了解樹有樹干、樹枝、樹葉、樹皮,并引導學生觀察樹冠、樹枝、樹葉、樹皮等樹木的各細節特點,看看樹冠的形狀、樹枝的粗細、樹葉的疏密、樹皮的顏色和觸感等,通過觀察,學生可發現樹冠有橢圓的、三角形的、多邊形的等;樹枝有粗有細,有直有彎;樹葉有疏有密,顏色多樣,以綠色為主,也有紅色、黃色、深藍色等,且形狀各異,有扇形的、橢圓形的、長條形等。在進行實地觀察之后,學生對于樹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接著就可讓學生畫樹或是制作手工樹,這時學生不僅對畫樹或制作樹表現出非常大的興趣,而且因為有了親身體驗而在整個任務的過程當中更加得心應手。此外,在日常的學習過程當中,要積極鼓勵學生多觀察身邊的花草樹木及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以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為美術創作積累各種生活素材。
二、將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入美術教學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形象、聲音、色彩、感覺和思維的。將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入到課堂中,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要將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入到小學課堂當中去,讓學生對美術課堂更有興趣。在人教版小學美術一年級第三課《圓的世界》的教學過程中,我準備了餅干、鬧鐘、盤子、地球儀等等各種各樣生活中圓形的東西以及其他形狀的東西作為教具,將這些東西布置在教室當中,并結合當地鄉村特色,將當地特產大閘蟹也帶到課堂當中,讓他們找找在這些事物中哪些是圓形的,在課堂中創設圓的世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通過美術作品表現生活
學生的創作靈感通常都來源于生活,縱觀各學生的作品可發現,其大多數是反映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而且多數作品都是學生生活經歷的再現。為此,就有必要將美術回歸于生活,引導學生將生活通過美術作品來表現。如在學生結束春游之后,可及時在美術課堂上讓學生回憶春游的整個過程和存在于春游中的各種有趣的場景,并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當學生高興地回憶各種快樂的時光時,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通過繪畫的方式將當時的歡樂場景表現出來。這樣學生的繪畫作品不僅生動、形象,而且因有實際的春游經歷,學生的繪畫作品也更加真實,同時因處于一個比較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當中,學生也會樂于表達且敢于表達。相比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顯然這種教學方式下繪畫出來的美術作品要更好。
此外,美術教師還應多與語文教師相互溝通,以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并觀察生活。鼓勵學生平時寫日記可采取繪畫的形式敘述,讓學生將平日的所看、所想及所做以圖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如將爸爸、媽媽、朋友等人物利用不同的人臉來表示,要表達的高興、傷心、生氣、憤怒等各種情緒利用當下比較流行的符號組合表情來表現,自行車、公交車、小轎車等各種交通工具以其大概外形來表現,這樣,一幅幅的美術日記就誕生了。相比于文字表達形式,以圖畫來進行思想情感表達的方式要更加生動、具體,且可表現學生的創造能力。在進行繪畫之前,學生需要整理自身思維,并選擇其興趣點最高的內容,然后再以繪畫的形式或是繪畫加文字的組合形式將其表現出來,這樣不但可讓學生形象、具體地表現其思想,而且還可提高學生的分析、整理能力,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發展學生綜合運用能力
進行綜合實踐學習已成為現在和今后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的特點,也是美術課程應該具有的特征。因此在特色化美術教學中,最大限度的發揮創造性,設計出有趣多樣的教學活動,貼近學生在各科所學到的知識及生活經驗,以學生的問題和興趣出發。在活動中讓學生掌握比較、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形成對身邊世界的興趣,培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多元學科不同領域的綜合運用能力。(1)開展“我愛我家”活動,讓學生尋找家鄉美景,并以繪畫、布貼、泥捏手法描繪家鄉美景。讓學生通過想象,創作理想中的家園,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調查環境污染的情況,讓學生通過看本地新聞報導、向家長了解和自己對周邊環境污染的觀察,了解環境污染的情況,結合班隊課,進行交流探討,然后用各種美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或繪制招貼畫進行環保宣傳。通過這一活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及培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在活動中讓學生掌握比較、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形成對身邊世界的興趣,培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多元學科不同領域的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秦振芝.生活化教學在美術教育中的運用[J].華夏教師,2019(3).
[2]高翔.生活化教學在美術教育中的運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