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明
【摘? ? 要】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什么?這是教育從業者經常會提到的一個問題。葉圣陶先生對此有過具體的解釋:“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簡單地說,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就是“授人以漁”,在我看來,就是要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關鍵詞】高中語文? 自主學習?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8.138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映的學習方式。它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需養成良好習慣,掌握學習方法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俗話說:“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掌握老師傳授的好的學習方法,是語文自主學習的良方,而且通過反復的訓練后將之轉化成好的學習習慣更是關鍵。
高中語文學習從大的方面來講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讀,如何寫,如何說。除了平日的積累,方法自是不可少,掌握一些方法可以事半功倍,相信老師在平時授課的時候定會強調一些方法,那么同學們就應該用心記下并用于實踐訓練。比如語文學習中常用的圈點勾畫法,分析文章時用橫線畫出重點句子,用波浪線畫出優美的句子或含義深刻的句子,用問號標明有疑問的句子,用著重號標出關鍵的詞語等;如果要分析文章的結構脈絡,那么文章的體裁、過渡句、總結性的句子、鉤承轉連性質的關鍵詞等就需要加著重號等;再比如詩歌鑒賞,就得注意詩文中的一些基本手法的運用,或是情與景的關聯,或是要學會知人論世等;在現代文閱讀訓練時,如果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就必須了解分析人物性格的常用方法,即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所做的事的分析,通過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的分析,結合作者的思想傾向等的分析來理解人物性格特點。同學們,要想更好地自主學習,一些基本學習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是必不可少的。
二、確定目標,明確學生學習方向
因為學生個體差異的不同,以及語文基礎能力的不同,每個人在學習當中都有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教師不能將自以為的目標強加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要針對個體差異,對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同一篇文章,有的學生可能會側重于它的語言,有的人會側重于它的文章架構,有的人會側重于它的深層內涵等。所以每個學生應根據自身情況及教師所講,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全方位地進行學習,補足不足之處。如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一單元為《燭之武退秦師》《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文言文,教師在講這個單元之前,應先將這一單元的重點內容以及學習方法等告知學生,讓學生依據自身情況進行重點學習,比如有的人文言句式掌握得不好,有的人文言字詞掌握得太少,還有的人分不清同一個字在不同句子當中的含義,針對這些,教師要讓學生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使每個學生都能自主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學習目標,有針對性的學習,并能夠自主探索、研究,查漏補缺。
學生在能夠而且善于自主選擇的同時要會自主管理。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但不是說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學生必須為自己的自主選擇負責任,這樣自主選擇的目標才能有效實現。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們從實驗班建班開始,就強調效率和自律的理念。在語文學習方面,學生都記得入耳入心的十個習慣:①用普通話大膽發言,大聲講話,積極主動地表達意見的習慣;②查閱工具書的習慣;③主動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圈、點、勾、劃、批、注的習慣及閱讀過程中勤于思考、寫讀后感的習慣;④寫周記或日記的習慣;⑤有感情地朗誦,有感情地品味文章的習慣;⑥認真書寫的習慣;⑦大膽想象、積極模仿與創造的習慣;⑧敢于質疑、批評的習慣;⑨敢于說真話的習慣;⑩注重合作學習、相互切磋的習慣。除此之外,學生還有自定計劃、自我總結的習慣。實驗班有一句格言:習慣決定效率,效率決定競爭力,競爭力決定生命質量。這其實都是在培養強化學生在語文學生中自主管理的意識。學生自主管理的習慣養成了,自主學習也就不成為問題了。
三、多做鼓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樂于學習,時刻保持自主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采取排演短劇,演講,小組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各種形式的設計,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融入語文課堂。在《林黛玉進賈府》的片段中,教師可以找電視劇《紅樓夢》的對應片段放給學生看,讓學生能夠在聲音和畫面的共同沖擊下,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內容;在《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的精彩段落“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中,教師可以舉辦朗誦比賽讓學生更能體會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時的心境。同時教師可以定期舉辦一些語文知識競賽、作文競賽等活動。通過舉辦這些活動,使更多的學生融入語文課堂中,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愛。
四、課堂上要有質疑問難的精神
所謂“盡信書則如無書”,課堂上要有質疑精神,這樣可以更好地研讀文本查閱資料,并能更好地激發學習的熱情。記得在講《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說到作者朱自清先生“頗不寧靜”的原因,我提到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為國共合作失敗,國民黨對共產黨人大肆屠殺,施行白色恐怖,先生對此感到震驚、失望至極,但又不能投身革命,怕“革了自己的命”所以十分徘徊,感到很迷茫。有的同學覺得這很有道理,但似乎還不全面,同學們在課堂討論時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其中就有一位學生說到,初中時學過朱自清的《背影》,記得老師曾經介紹過先生和自己父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關系很緊張,會不會這也是其中的緣由,并且認為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把主題拔得很高。對此,我對那位學生的發言大加贊賞。
總之,自主學習是尊重學生個性,真正把學生當作主人的學習。通過親身實踐和總結來證明,它是高中語文學習最有效的途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具備終生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回歸它的本性。
參考文獻
[1]王征遠.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中的應用[J].才智,2019(0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