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千蓮
【摘? ? 要】小學數學作為小學教學的重要內容,由于其較為抽象,而讓許多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感到頭疼,甚至覺得枯燥乏味。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通過應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教師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到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更有利于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同時讓學生了解到學數學并不是只為了算數,數學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更有利于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情境? 數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8.195
生活中處處包涵著數學知識,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金錢交易需要用到數學知識外,在許多方面也需要用到數學知識,例如精密儀器的制作和測量;木工在制作家具時用到的各種圓柱體,柱狀體;通過數學計算來估計公司的盈利情況等等當面。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當將生活中有關數學的點點滴滴應用于數學的情境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于數學這門學科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因此利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我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的開展進行探討。
一、利用生活情境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一)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加深了數學教學的難度。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都有限,對于那些復雜的數學公式和抽象的定義等等,學生往往難以理解。通過有效的將生活情境應用于數學教學中,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生活問題,能夠降低教學的難度,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能夠輕易地理解。同時教師通過引入有趣的生活情境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學生樂于了解和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生活中處處蘊含著許多的數學知識,等待著學生去發現和解決。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啟發,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會發現許多的數學問題,通過將在學校里面學習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中去,并把這些問題解決。讓學生能夠有成就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實際應用,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二、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肯定會聯系生活情境,那么如何正確地利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進行。
(一)課前正確導入
在進行新課的講解之前,我們可以聯系正確的生活情境,來對學生進行提示,讓學生能夠清楚我們今天要講的內容是什么,對于教學內容能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那么如何來聯系正確的生活情境呢,這就對我們教師的綜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能夠根據所要教學的內容的特點,來合理地聯系生活情境,就比如正方形的四條邊都一樣長,乘法的交換律和加法的交換律大致相同等等。舉個例子,就比如我們今天要進行圖形的講解,有各種各樣的圖形,就拿圓形來舉例,我們主要了解圓的周長、直徑、半徑和面積的計算法。在進行教學之前我們可以先帶領學生們進行圓的直徑和周長的測量,用一個生活中像圓的東西比如硬幣或者是瓶蓋都可以,測量時我們先讓學生想辦法怎么來測量圓的周長,讓學生學會思考。最后教師再進行提示,當學生測量完瓶蓋或是硬幣的周長后,再進行直徑的測量,讓學生思考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聯系,由此來引入今天的關于圓的教學。通過聯系正確的生活情境,來進行課前的導入,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這才是生活情境的正確應用。
(二)教學中插入生活情境進行練習題講解
在教學數學的過程中,練習題的講解是免不了的環節,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于加減乘除等計算方法的應用理解,我們可以聯系生活情境進行應用題的講解。數學計算方法的學習,大多都來源于生活之中,例如平時的日常購物計算等等。教師可以通過聯系這些方面的生活情境來進行練習題的講解。比如我們在剛剛開始教學加法和減法的時候,最可能聯系的生活情境就是小朋友的壓歲錢這個方面。我們可以通過一道練習題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加減法的應用,比如小紅身上有八塊錢,小明身上有五塊錢,小紅比小明多幾塊錢呢。通過這種簡單的練習題,讓學生對于加減計算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更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地進行思考。在進行乘法的教學時,要注意幫助學生與加法進行區分,大多數學生在學乘法時,由于記不住乘法口訣,但是他又知道乘法的具體意義,就比如7×9,他就會用九個七相加或者是七個九相加,此時我們的教師就需要幫助學生糾正這種不好的習慣,讓學生對于乘法的應用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通過一些實際的應用題來鍛煉學生的乘法能力,比如利用小剛身上有一百塊錢,紅筆五塊錢一只,小剛能買20支紅筆嗎?這種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乘法相比于加法的簡便性和快速性,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過程。
(三)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學習數學,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
小學數學不像初中和高中數學一樣深奧,它更偏向于生活,很多教學內容都與生活有關,加減乘除,圖形等等。因此我們要學會啟發學生,讓學生學會聯系生活情境來解決問題,對于今天學習過的內容,要求學生回家之后主動去探索和哪些生活中的實際事物有關聯,或者是用在了生活中的哪些事上,就比如學了加減乘除法,學生要回去問家里的大人今天買菜花了多少錢,那些菜分別是多少錢,然后加在一起總共多少錢,和今天買菜的錢是不是相等的。在學了圖形之后,可以讓學生回去測量一下家里面電視機的邊長,看看電視機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或者是去測量一棵樹的周長以此來推算出樹的直徑,然后再與測量值相對比看看結果是否相符等等。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更好的掌握學習過的內容,加深他們的印象,最主要的是讓學生能夠有一個實踐探索的態度,對于任何數學上的問題,都能主動去思考,提升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以上是將生活情境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和具體的開展方法。教師在利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時,還應當注意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探究,不要生硬刻板地就將這些內容引入,要注意循序漸進,合理地融入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奇妙,感受數學的神奇魅力。
參考文獻
[1]周慶連,吳洪禮,王桂梅.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方法探討[J].中華少年,2018(11):257-257.
[2]黃贊平.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分析[J].亞太教育,2016(4):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