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敏
【摘 要】百年樹人,德育為本。加強德育教育是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點學科,不僅僅對傳授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培養數學思維有著重要作用,也承載著培養和提高小學生道德素養的重任。
【關鍵詞】德育素質教育;滲透;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34-0249-02
百年樹人,德育為本。加強德育教育是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是素質教育改革的重點。各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點學科,不僅對傳授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培養數學思維有著重要作用,也對小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主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讓德育之花在數學這片土壤上盛開,使學生的知識素養和道德品質得到全面發展[1]。
1? ?利用言傳身教,樹立德育典范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在課堂上的外在形象和精神風貌,對小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與吸引力,這些關系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也關系教師課堂上的執行力與學生接受信息的效果。教育無小節,處處是師表[2]。小學生因其年齡特點對直觀形象的信息易于接受和模仿。而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面對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蓓蕾,教師每一天都應該以振奮昂揚的儀容,陽光樂觀的心態,豁達包容的胸懷,滿腔熱忱地投入到偉大的教育事業中。
在教學過程中,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嚴謹治學,表里如一,為學生樹立道德典范,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的人格塑造起到積極的熏陶和影響。
2? ?發掘教學資源,提煉德育素材
課改后的小學數學教材,編撰者融入了大量數學人文方面的內容,只要認真鉆研善于發掘,德育方面的素材還是比較豐富的,教師要分析數學知識與德育的聯系,注意發揮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功能,巧妙地把德育教育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如講授“近似數”時,教材首先給出一組數據,其中: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畫布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這種素材很容易切入愛國主義教育。講到這里時,一邊展示祖國山河圖片一邊講解:“我國歷史悠久,山河錦繡,有很多世界之最。如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每年約生產16億噸以上黃沙。有世界最長的運河——京杭大運河,長約1797公里……”小學生的國家觀念有些模糊,愛國主義教育的平臺有限。通過這樣的德育滲透,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得到增強,從小懂得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懂得祖國是我們的家,長大后要把她建設得更加富強美麗。
3? ?創設教學情境,打造德育氛圍
情境創設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在接受數學知識的同時,“潤物細無聲”般地獲得思想道德認知。如在講述“分數的意義”時,利用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天性,由一個小故事導入課程:中秋節的晚上,一輪金黃的圓月掛在樹梢,媛媛一家三口在院子里賞月,爸爸講完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媽媽拿出一盒月餅,里面有6塊月餅,爸爸給媛媛出了幾道分數題,請同學們幫媛媛解答,答對了才能吃月餅:①如果這盒月餅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整合的幾分之幾?②如果三個人每個人吃了一塊,各自吃了這盒月餅的幾分之幾?一共吃了幾分之幾?同學們聽到了“吃月餅”這個關鍵詞,都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在這節教學過程中,學生受到了幾點德育教育的知識:一是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傳統佳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是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節日,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圓形的月餅寓意團圓,佳節盼團圓,我們小家團圓了,國家也盼團圓,親情永恒,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優秀的傳統習俗文化。
4? ?聯系生活實際,傳遞德育信息
數學是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教師要善于融合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的德育聯系,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重溫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學生思考和回味中滲透德育教育。如在講授“循環小數”時,課本中有“調查生活垃圾”一節,教材中提供這樣的信息:一個人4周可產生30.8千克的生活垃圾。那么一個人平均每天可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計算一下,一個10000人的居民小區,一天可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一年呢?引導學生思考:這么多生活垃圾需要多少清潔工、多少垃圾處理廠分類處理?需要多少平方的土地去填埋?即使處理后的垃圾,也是埋在我們生活的地球家園上。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減少生活垃圾保護環境呢?我們應該從小做起,從我做起,保護環境,愛護地球這個人類唯一的家園,爭做環保小衛士。
5? ?開展實踐活動,構建德育網絡
數學實踐活動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單一的知識講解與機械記憶的傳統方法,目標明確,形式活潑新穎,深受學生喜愛。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很好地滲透德育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學“統計與概率”一節時,教師引導學生用硬紙板自制圓形轉盤,設計一個對每一個參與游戲者都公平的轉盤游戲,并且說一說設計的理由。高年級學生動手能力很強,每個人都踴躍參與制作,然后在學生的作品中選舉幾個制作精美,設計合理的轉盤當眾展示,學生的成功感也得到了滿足。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個人情感得到了體驗,也明白了與人相處哪怕是做游戲也要公平公正,以誠待人,那么自己的人脈網絡會越來越強大。
6? ?優化作業評語,擴大德育成效
數學作業最容易體現學生對當天課程的理解掌握情況,而作業評語是師生之間的一種對話,通過評語,學生可以領會老師對學生作業乃至學習的肯定與否,充分體現數學教育的人文性。小學生需要老師的鼓勵與肯定,一句“你很棒”“你一定行”,更會讓學生心花怒放,高興得到處是春天。如有個孩子的作業,字跡特別潦草,教師在他的作業評語中這樣鼓勵:“你的字跡讓這篇作業不夠完美”“老師相信下次能寫的更漂亮”“很棒,下次會更棒”,通過這樣的不斷鼓勵,孩子的書寫越來越美觀,數學成績也扶搖直上,每次與我對視的眼神中充滿自信與感激。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和方法需要不斷地探索與研究,并且持之以恒地在教學過程中落地生花,對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工程,響應國家加強德育教育的號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提高思想意識,利用數學教學的優勢環境,在課堂教育這一平臺上,循序漸進地滲透德育教育,真正讓德育之花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盛放,把每一位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雙馨、品學兼優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孫云曉.培養真正的人[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2]魯潔.當代德育基本理論探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