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滟
摘要:在新課改中對于素質教育給予充分的關注,素質教育中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小學數學對于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來說是起始學科,一定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逐漸改善教學方式,以提高數學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愿意、并且能夠在數學學習的時候發揮創造性思維,提高教學水平。下文將從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來進行分析,探究在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思維;培養方式
一、重視學生的觀念,幫助學生構建創新信心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里教師對于學生的想法要給予充分的關注,需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建設加強數學效果的目標。教師需要具備尋找學生思維的亮點的眼睛,不可以隨便去否定學生的想法的正確與否,應該要依照學生的想法仔細去思考其可行性的高低,亦或者是來對學生的錯誤想法開展合理的指導,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然后可以發揮其創造思維,并使其獲得廣闊的發揮想象力和創新力的地方。例如在進行北師大版《生活中的負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1和-0.5的大小的時候,學生根據對比大小的方式根據數字進行比較,由于1比0.5大,學生可能會覺得-0.5大。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個學生將這兩個數值代入生活中來進行思考。這種方法非常的有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觀察生活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教師引導大家根據這位學生的想法進行思考,并對他敢于提出想法的勇氣進行鼓勵。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構建創新的自信,激勵學生多去創新,還可以保護學生創新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二、構建課堂氛圍,激勵學生的創新思維
小學數學知識大部分都是和生活實踐相關,并且教學最終目標也是讓學生學會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會處理實踐問題,這也是創新教學的最終目標。例如在開展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里五年級上冊《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營造一個生活情境:我們班里面一共由50名學生,其中男生有20名,女生有30名,現在我們學校要通過抽簽的方式來選擇5名男生和5名女生參與合唱,那么男生和女生被抽中的可能性有多少呢?經過設立這樣的生活實踐情境,并且提出相應的問題,可以讓教學和生活相融合,并且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教師經過這樣的實踐融入,也可以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三、激勵學生多提問,引導學生合作處理問題
多問是數學教學中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態度,數學問題意識也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對數學知識的一種研究、疑惑、懷疑的學習態度,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地出發點。在教學的時候要引導學生經過合作的方式研究處理問題,讓學生確切地指導準確的思維方向,能夠更進一步的把握學習到的知識。例如在進行北師大版《百分數》這一課的學習時,教師要多激勵學生來對生活中發現的“百分數”來提出各種問題。有些同學提問“飲料中經常會寫到添加5%或者8%的果汁之類的,那么數值越大是不是代表添加的越多?”教師對于這種問題,可以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勢來得到最好的看法。學生們覺得百分數可以看成一個整體,添加了一百份里的份數越多那么肯定表示數量越大。在處理這類問題后,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接著提問,教師還可以選擇某些典型問題來組織學生進行解決,讓學生全面地體現自我的創新思維,積極找尋處理問題的方式。
四、學生參加知識的構建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首先教師要注重理論的使用,其次還需要注重探究和發現的整個程序。如此一來,學生可以發現問題出現的原因和包含的聯系,以及經過“再創造”的方式獲取更豐富的知識。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找尋教學的著手帶你,以及根據教學資料,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從而構建全面的教學活動。例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長方體》這一課來說,教師教學要根據下列程序開展:
第一,教師在課前要先布置學生相關的任務,要其準備好教學工具,制作好長方體,之后教師要根據自己制作的微課可見來展現長方體的剖開圖,讓學生認識到長方體組成。
第二,教師讓學生經過研究對比,認識到長方體的幾個面分別是由什么組成的,體積和容積和其幾個面的圖像的長寬有什么關系。
第三,推到得出計算供使: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底面積×高,長方體容積=a×b×c,a,b,c依次為長方體的長,寬,高。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操作研究,來對比不同方式的效果。經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在自我操作的基礎上,對有關信息進行研究,并且經過對應的判斷和推導,從而鍛煉了其思維。
總結:在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必須要發揮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方法,并且落實于教學實踐,通過有效地教學措施來保證素質教育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佚名.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精神的培養方式[J].考試周刊,2018(62):89-89.
[2]楊代琴.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原則與策略[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7):128.
[3]何晶.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20):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