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璜
關鍵詞 高職藝術院校 產教融合 學分制
中圖分類號:G71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09
Abstract This research combs the history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explores the func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analys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art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discussion,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results-oriented education as the core, which covers the design of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the plan of curriculum formulation and the plan of academic evaluation reform scheme of credit system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art colleg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art college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redit system
1關于院校學分制功用的探討
院校學分制是民國初年傳入的舶來品,北大蔡元培校長率先施用后,曾一度為全國院校引為繩墨。建國后我國政治、經濟、文教全面沿襲蘇聯體制,院校學分制隨即被俄式學年制取代,直至改革開放后學分制方重現于國內院校。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實行的學業組織考評制度多為學年制與學分制的混合體,或徒具學分制的皮相而實質以學年制的教學邏輯為內核,學分制的實踐多流變為百分制成績計算的另一種形式,未能發揮其真正功用。
1.1 學分制的沿革過程:教育自由的逐步擴展
學分制的成型歷經了選課制—有限學分制—完全學分制三個階段,其制度的雛形與基礎為19世紀誕生于柏林洪堡大學的選課制。19世紀的德國,正經歷從封建邦國向民族國家的轉型,在此過程中,市民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專業人才正逐步挑戰德意志傳統容克貴族在社會經濟、文化中的主導地位,作為個體的人開始由觀念教育的被動接受者成長為文化價值的主動探尋者,這一深刻的歷史背景反映于教育中,即體現為以“學術自由”為核心主張的選課制改革在院校中逐步取代傳統的“普魯士式重復訓練”,其基本要求:教育是自主而雙向互動的過程,應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導師,自主安排學習進度和順序。
1.2 學分制的制度實相:市場化的教育資源配置手段
學分制改革的中心思想是實現教育自由,教育自由的具體實踐形式為按照學生的需求配置教育資源,學生的求知需求常常反映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故筆者認為,學分制與學年制之爭,非僅體現于課程體系建設與成績評定手段的分歧,其本質為市場經濟思維與計劃經濟思維的交鋒。
1.3 學分制的觀念內核:主體覺醒與受限自由
學分制的精髓在于給予學生按自身需求組織教育過程的機會,其制度初衷為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成長為能主動求知、自我管理的成熟職業人。但學分制并非放任型教育,其給予學生的教育自由為受限自由,“受限自由”的制度體現為:學分制不能孤立施行,其應是導師制、選課制、彈性學制的結合,并受到課程標準績點要求的限制。
2 當前高職藝術院校產教融合實踐的突出問題
2.1 難能協調市場環境的專業設置
我國高職藝術院校的專業設置問題常呈現相矛盾的兩種樣態:一為專業設置缺乏市場前瞻性,設置綜而不專、定位模糊的專業,其脫離地方文化藝術產業的用工需求而就業率低下,個中典例為影視動畫專業,常年位列麥可思就業報告的高職專業紅牌欄,事實上影視動畫行業的用工需求并不低,但招聘需求高度細化,要求應聘者是特效制作、欄目包裝、二維或三維動畫中的領域專才,畢業生因之常面臨專長定位不明的窘境;二為追隨市場濫設專業,常表現為附隨某個商業熱點或行業流行概念而在原有課程體系中削足適履,炮制出缺乏堅實市場需求基礎的“煙花專業”,這一問題在派生出諸多分支的藝術設計專業尤為突出。
2.2 難能融通文化美育的素質教育
高職藝術院校在生源招錄與人才培養定位上原既普遍存在文化課重視度不足的問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培養框架下,更為突出職業教育的技能要素,更為鼓勵學生的實習參與,講授“務虛”知識理念的課堂教育相對角色淡化,平衡不當則會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缺位的問題,此問題對高職藝術教育影響尤甚,蓋因美育在高職藝術生的創造力塑造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關乎其職業境界的高度。
2.3 難能銜接職業實踐的考評手段
高職藝術院校產教融合的核心目的是解決畢業生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個中關鍵為實現課程修習與企業實踐的統合。現實中的校企教育合作常呈現院校閉門教書、企業廉價用工的分離狀態,其原因在于高職藝術教育的課業成果具有藝術特性,需要結合主客觀條件模糊評價,而企業工作的計件成果則具有明確的可量化績效標準,故對學生的課業成果評價和企業實踐成果評價常在評價主體與評價標準上兩相分離,不納入統一的成績折算體系中,不統一的成果評價體系意味著不同的教育行動目標與工作方針,于是產教并行卻難能融合。
3 產教融合要求下高職藝術學院的學分制改革方案
學分制改革能有效回應上述高職藝術院校產教融合實踐問題,首先,確立統一的校企學分認證計劃、確定課程修習成果和企業實踐成果的學分折算標準,方能真正將企業培訓納入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其次,確立完全學分制下的彈性學制和選課制,方能打破學年制課程體系對學生職業規劃的束縛,為學生的企業實踐騰出時間,讓學生真正認知藝術行業的就業狀況,并通過“用腳投票”的選課活動將市場狀況反饋給院校教育,進而實現課程專業體系應接市場的自然調整;最后,通過學分制改革中的目標設計與績點約束手段,能發揮學生自由選課、嘗試不同可能性的綜合教育功用,引導學生自主提升文化美育綜合素質。
3.1 關于obe教育理念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按學習需求反向設計教育過程,并實現教學評價的成果導向,具體而言,不以教學內容、時間、學習方式作為評價標準設立的思考基點,而以最終學習的頂峰成果作為評價的起點;強調教育評價的個性化原則,即評價學生素質成長時不是強調學生之間的比較,而是強調預設教育成果的達成,至于教育成果達成的路徑手段,應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定制。該理念下的教育設計依循以下路徑:確定畢業生應達到的能力要求—確定能力要求中每個要求對應的教育指標點—確定支撐各教育指標點對應的教學環節—確定各對應教學環節的權重—確定各教學環節課程目標—確定各目標達成的具體指標—確定對應具體指標的結果評價。
3.2 obe教育理念下的高職藝術院校學分制改革構想
(1)畢業要求:焦點與目標的共識。Obe模式學分制改革的起點是設置畢業要求,并根據畢業要求反向設計課程體系和考評標準。筆者主張畢業要求應是“教育焦點”與“教育目標”的共識:其中“教育焦點”為本藝術專業畢業生應達到的素質要求,須在國家教育政策約束下,由高職藝術院校和院校合作企業合作厘定,將其概括為明確的培養要點;“教育目標”則為具體修業計劃的綱要性指引,由院校導師、企業導師和個體學生依據“教育焦點”共同厘定。“教育焦點”和“教育目標”的對話共識即為學生畢業要求,體現為學分的總量要求和修習結構的要求。
(2)課程計劃:彈性學制與課程體系的橫向變更。彈性學制改革并非新論,其難能貫徹于實踐的原因在于學年制教育傳統下,院校慣于按時間進度設計層次周詳的課程體系,并依學年制組織教務的行政管理,這為學生自主規劃學習進度和順序造成障礙。筆者主張依據obe教育理念重新組織課程體系,即不是按教材的章節或學期時間縱向編定課程,而是依據前文所述“教育焦點”和“教育目標”的條目橫向組織課程:首先,明確每門課程對達到教育焦點、目標的哪些要點有貢獻,然后對應教育焦點、目標的要素選項逐條確定與之相對應的教學內容,繼而確定完成這些教學內容所需的教學時數,將其學分化為績點,最后,對于彼此間有循序漸進縱向修習要求的課程,將其編定為課程組,這類課程以課程組而非單個課程的模式加入橫向課程體系。
(3)修業計劃:產教融合學分銀行的實踐。“學分銀行”即在將學生的學習、企業實踐成果學分化的基礎上,依據前述教育焦點與教育目標,建立學生的課業學分管理賬戶,并實現銀行般的靈活管理制度,其要點有三:
其一為學分的銀行儲蓄計劃。筆者主張效仿韓國高職教育的學分升級系統,實踐藝術院校的學分累積計劃:允許學生自主規劃“存儲”學分的時間,可以連續存儲,也可以實踐休學、重修等斷續存儲,當學分存儲額度達到一定標準要求后給予學生認證獎勵。此認證獎勵不局限于學位學歷,更對接校方合作企業的資質認證,如院校有能力申請到資質,亦可對接職業證照的資格認證。此處的存儲學分非局限于課程學分,亦包含產教融合下學生企業實踐的成果評分。
其二為學分的銀行兌換計劃。在上文所述畢業要求的形成過程中,校企共同厘定的教育焦點與教育目標選須設置課程修習和企業實踐間的學分折算比例范圍,學生在校企導師協助下選擇教育目標計劃,同時在前述預設范圍內確定校企實踐的學分折算比例。同時,為完成畢業要求,允許學生在學分銀行中進行課程學分與企業實踐學分的兌換,但此種兌換只能是單向的,即允許用課程學分兌換企業實踐學分,但不允許用企業實踐學分兌換課程學分。最后,為防止學生利用學分兌換逃避企業實踐,須限定可兌換的學分總量和兌換次數。
其三為學分銀行的信用計劃。為鼓勵優秀學生進行課業和實踐的延伸,根據學分銀行賬戶的“存儲額度”(已修學分)和征信資質(已修學分中的結構比重),允許學生通過學分信用申請程序向院校申請解鎖更靈活的學分兌換獎勵辦法。
4 結語
本文以產教融合下的高職藝術院校學分制改革為研究關注,在探討學分制功用、學分制改革與產教融合關系的基礎上論述了高職藝術教育的學分制改革構想。值得注意的是,為配合高職藝術教育的學分制實踐,尚需實現彈性學制下的校企導師制度改革、學生學籍管理改革和院校信息化管理的推進,本文限于議論視角而不贅言上述問題,筆者將在后續的教學與科研活動中對其進行延伸研究。
參考文獻
[1] 徐堅.成果導向教育對建設我國高職院校質量保障體系的啟示[J].職教論壇,2017(06):11-18.
[2] 黃霖,江穎.學分銀行評估維度設計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8(11):58-64.
[3] 陳淑娟.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析——以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為例[J].文教資料,2016(0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