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翠玉 馮霞 陳英波 西鵬 肖長發
關鍵詞 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 通識選修課 課程思政 精品課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42
Keywords New Textile Materials and their Identification; general elective course; course thoughts and politics; excellent courses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深度融入本科全課程教育教學,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體系教育有機結合,構建課堂教學“一體化”育人體系。[1-6]通識選修課是高等院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課程開設面廣,學生專業、年級不一等特點,如何在通識選修課教學過程中開展恰當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天津工業大學啟動了2018年校級“課程思政”改革精品課程建設建設項目。“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經專家組評審確定立項。本文通過分析課程建設現狀與教學內容特點,確立“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思政建設指導思想和目標定位,總結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的結合點。對于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加強通識選修課課程思政建設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1“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建設現狀
“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是我們天津工業大學開設的工程技術類通識選修課。該課程主要內容包括:紡織纖維的種類、性質、制備方法、用途以及簡易識別方法,涉及天然纖維、化學纖維、差別化纖維、功能性和高性能纖維等。通過“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學習有助于紡織品的選擇、銷售和應用,對于學生畢業后的創業、生活、學習和工作均有一定的幫助。
課程2011年在全校范圍開始開設,每年第一學期開設,也曾一二兩學期都開設,還曾被天津師范大學選中開設過一學期。課程使用有中國紡織出版社同名教材,2002年3月出版了第1版,2010年9月出版第2版。課程已建成課程網站,課程網址http://mooc1.chaoxing.com/course/201215429.html。“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網站設置的欄目有:師資介紹、課程介紹(視頻及簡介)、教學大綱、參考書及教材、教學課件、習題、微課短視頻、優秀學生實踐作業、網上交流互動、考核評價等。“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不但是一個極具紡織材料特色的工程技術類通識選修課,還是向社會宣傳和普及紡織材料知識的一個窗口。
2 “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定位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的心理趨于成熟、發展變化最大的階段,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加之我們天津工業大學原為天津紡織工學院,是具有紡織行業特色的學校,具有紡織、纖維材料、特種功能纖維材料等特色的教學與研究優勢。因此,開設該課程有很好的條件和基礎。“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作為一門工程技術類通識選修課和在線開放課程,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因此,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促進全面發展,教師在講授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結合“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的特點,選取合適的結合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對任課教師也是一個新挑戰。
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促進全面發展,授課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結合“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的特點,在課程各個教學模塊和環節中盡可能多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爭取將“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建設成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精品課程。
3 “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
(1)課程中引入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民族自豪感。中國是紡織古國,紡織品制造有著悠久的歷史,絲綢之路早已使中國紡織品走向世界;中國又是紡織大國,得益于國家的改革開放,紡織材料產量已占世界產量的70%以上。如今我國又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結合紡織材料發展歷史內容講述,引入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情懷。“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網站上加入中國紡織纖維發展欄目,講好中國故事。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要求高等院校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大學生為著眼點,強化制度保障、教育引導,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并將其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而且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行為習慣和情感認同。
在“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知識講授和實踐中,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實現與每個學生個人努力學習、學業進步,將來愛崗敬業、事業發展息息相關;“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會是需要每個人遵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基本道德規范。從這個角度切入,可以進一步讓大學生明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要求,不是割裂、獨立的,而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能停留在簡單的24個字的記憶上,更應融入屬于課程自身特色的具體內容里面。
(3)誠實守信教育。誠實守信歷來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是衡量華夏子孫道德品質的天平。誠實守信在當代中國依然是公民道德規范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可見誠實守信對一個人,乃至對一個國家的發展都至關重要性。然而,中國正在遭遇一場“誠信危機”的考驗。在“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授課過程中,要告知學生,在紡織領域要重視關乎人民身體健康的紡織品服裝質量問題,抵制紡織品市場上的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和對功能紡織品的夸大功效,培養學生的誠實守信意識。
(4)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針對國家目前全面推行綠色制造,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紡織行業綠色轉型發展對于整個紡織工業踐行綠色紡織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內容中不斷加入可循環再生、綠色環保纖維的內容,宣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行業綠色制造的理念。
(5)崇尚科學精神、傳達創新理念、呼吁智能制造。“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不僅包含傳統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的常識,還要講述高技術纖維(差別化纖維、功能性纖維和高性能纖維等)和智能纖維的發展與應用,宣傳以“新技術、新材料、新動能打造“十三五”紡織材料強國”行業發展理念,可以對大學生有更好的引導和教育。另外使大學生看到科學對人類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從而培養大學生崇尚科學、積極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學風,扎實努力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
(6)做好四個相統一,做學生四個引路人,努力成為四有好教師。“紡織新材料及其識別”課程思政改革建設中,任課教師必須站穩立場,守住陣地,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做到習近平總書記對師生的要求,堅持“四個相統一”,即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做學生的“四個引路人”,即要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還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進一步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基金支持:2018年天津工業大學校級“課程思政”改革精品課建設項目,項目編號2018-KCHSZH-JP-04
參考文獻
[1] 聶迎娉,傅安洲.課程思政:大學通識教育改革新視角[J].大學教育科學,2018(05):38-43.
[2] 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64-69.
[3] 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1):67-69.
[4] 呂寧.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學教育,2018(01):122-124.
[5] 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節[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28-29.
[6]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