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
摘要:美術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教學學科,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而美術作為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美術教學就要面臨著機遇與挑戰的雙重局面。特別是針對于以高考為重任的高中美術,如何提升高中美術教學的有效性,就成為了高中美術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本文從師生關系、學習情趣、課堂互動三方面進行探究,以期能夠為今后的教學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美術;有效教學;策略
我國的高中美術教學發展到現在仍然有許多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地方,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美術學科教育功能的發揮,影響著高中美術教育事業的進步發展。首先,學生和教師還沒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將精力與時間都放在主科的學習中,完全不重視美術,沒有意識到美術的人文教育價值,其次,教學方式不夠多樣、過于傳統,學生在課堂上只能機械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一來就削弱了學生的熱情,沒有學生參與的高中美術課堂是不完整的,往往無法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如何提升高中美術教學的有效性:
一、優化師生關系,提升美術認知
想要提升高中美術教學的有效性,優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第一步,只有不斷提升美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有效教學。鑒于此,高中美術教師需要根據新年課程改革的需要逐漸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高中美術教學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同時,也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美術學習的能力,了解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通過有效的教學提升學生的美術認知,讓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都得到一定的進步。
例如,在“培養審美的眼睛”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談話的形式,首先讓學生思考并談一談什么是審美,美術審美又是怎樣的,如何審美,通過和學生一起討論交流看法,拉進和學生間的距離,這樣一來既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本課的學習要點,又可以大致了解學生對于審美的認知程度和審美水平,以便于接下來的審美教學的實施。接著,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鑒賞審美水平,對教學進行一定的選擇和過濾,如果學生還沒有較好的審美素養,教師需要對最基本的審美知識進行詳細的講解教學;反之,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欣賞一些有名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嘗試鑒賞。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得到了眾多教師的認可,這些都是教學實踐的經驗所得。因此,在日常的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借助音樂、畫面、語言、、影視等多媒體形式創設美術教學情境是最為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教師需要知道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兩者之間的交叉點并將其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眼前一亮,調動學生上美術課的積極性。
例如,在“民族文化的瑰寶”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絲綢之路的相關紀錄片或圖片,讓學生認真欣賞觀察,了解本課的背景,帶領學生走進中國古代的藝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精美藝術作品,為學生播放符合教學內容的古典音樂,調動學生內心的情感,為學生營造具有古代特色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讓學生了解學習絲綢之路時期有名的藝術品,如絲綢、彩陶等,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分析鑒賞,傳授學生鑒賞技巧。
三、組織課堂活動,提升課堂互動
高中美術教師能夠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這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活動中,才能更加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迸發出自己的天賦和智慧。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提問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或者開展繪畫競賽、美術鑒賞活動等,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盡情發揮自身的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效參與道美術課堂中來,使美術課堂充滿互動的活力,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潛力,同時,教師給與及時適當的反饋評價,進而形成良性的循環,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準嗎”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本科標題為引導,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繼續接下來的學習。首先帶領學生探討什么是藝術美,為學生呈現幾張圖片,讓學生小組討論,藝術美的表現是怎樣的,明確區分自然美、社會美以及藝術美,讓學生嘗試完整概括出藝術美的表現特征,進而加深學生對藝術美的印象。最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場辯論賽,給學生一幅藝術作品,讓學生辯論結合自己認為的角度辯論這幅畫究竟是美還是丑,再分組辯論,最后教師總結引導,進而使學生真正理解藝術美的深刻含義。
綜上所述,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升高中美術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高中美術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并想辦法解決的重要問題,要明白有效教學的關鍵點在哪里,抓住高中美術教學的重要趨勢,掌握有效教學的技巧策略,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完善、不斷追求有教學的目標,從而發揮高中美術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不可取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菁.淺談新課標下高中美術“有效教學”[J].藝術時尚(下旬刊),2013,(10):171.
[2] 尤曉英.新課標下高中美術“有效教學”思考[J].才智,2013,(36):1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