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敏
摘要: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基礎,而這其中的數學教育又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小學數學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剛剛離開家庭的庇護,對外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所以在小學教育的這一階段老師應該以引發興趣為主,所以進行教學時,注意興趣的引導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筆者便對如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進行了相關策略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策略探討
我們都說興趣是人們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對于小學的學生而言,在這一階段老師還是應以興趣引導為主要教學方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游戲進行教學,進而激發學生興趣,但是很多老師對于如何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感到束手無策,面對這這情況,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做出改變
一、改變教學理念,多與生活結合
以往的教學理念過于老舊,很多老師都只局限于課本本身,同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多以自己為主體,相應的忽略了小學生的學習感受,從而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產生了厭倦甚至畏懼之感,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若想提高教學效率就需要及時的改變教學理念,同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還應多多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老師在講述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這一節課中,老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一個逢整點就報時的鐘表,在介紹鐘表的過程中,可以適時將時間調到整點,進行報時,在這其中加以相對幽默的語言進行講解,以其新奇度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也可以多介紹幾種鐘表形狀以及類型,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并借此活躍課堂氣氛,營造相對輕松的游戲教學氛圍。除此以外,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們進行鐘表的調試,便于學生加深對鐘表的認識,從而進行寓教于樂;類似的還有老師在講述一年級下冊中紙幣相關知識的時候,也可以用自身所帶的錢幣,進行實物教學,老師可以適當提出簡單的問題,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同時也不至于過于反感數學知識。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老師也應該意識到,過于活躍的課堂氣氛或許會造成課堂紀律的混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還應該注意維持課堂紀律
二、加大網絡利用,便于學生理解
同時老師也應該意識到,大部分的數學知識還是比較抽象的,對于剛剛步入小學的學生來講,進行相關的學習難免會有些困難,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相關的視頻,音頻軟件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從而降低老師的教學難度
例如老師在講述人教版一年級《認識圖形》的相關內容時,老師可以先詢問學生對圖形的相關認識,同時老師可以讓同學自己動手畫出相關圖形,鼓勵學生自己總結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同時老師還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適當與學生進行互動,設置相關問題,鼓勵學生進行討論,活躍課堂氛圍。同時對于較為抽象的知識,如在學習《位置》的相關內容時,老師可以借助網絡力量,講述相關的位置關系,使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數學知識。
三、進行情景再現,進行課堂交流
我們都知道,數學知識相對抽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若想降低教學難度,提高教學效率,就需要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通過情景再現,激發學生興趣,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使學生對相關的數學知識以及日后的數學學習充滿興趣,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注意設置情景的合理性與與教學內容的相關性,以便學生能更便利的理解知識。
例如老師在講述《分類整理》的相關內容時,老師可以先設置一個情景:“同學們,我們在收拾房間時,為使房間整潔經常會將衣服放在一起,書籍放在一起,這種方式便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分類整理。同學們是否還有其他例子?”學生在受到啟發之后會進行思考,然后在進行相應的舉例,通過情景互動,鞏固學生所學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們傳授相關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學生也難免會有一些疑問,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應該積極的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在課堂互動的過程中,老師也應該以一種輕松愉悅的方式進行,例如在教授《20以內加減運算》時,老師可以將相應的運算技巧進行講述,同時對于學生不易理解的地方,老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同時老師可以讓其他同學嘗試回答,老師最后進行總結概括。這樣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他們的課堂學習熱情,激起他們的求知欲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降低老師的教學難度。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掌握相關數學知識,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為日后的學習提供便利。
綜上所述,提高數學課堂效率的方法有許多,這首先需要,老師適當改變教學理念,多與生活結合;其次還需要老師結合網絡力量,使知識更加方便學生理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還應設置合理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老師應該多多注意與學生的課堂交流,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魏昌祿. 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應用探討[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4):162.
[2]崔景濤. 試分析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的設計與應用[J]. 中國校外教育,2019(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