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輝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合作能力是社會所需要全面型人才所必須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也必須要注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合作教學是促進學生合作、互動的有效手段,是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用以培養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武器”。對此,本文將從科學合理分組、巧妙設置問題、適當引導調控三個層面出發,系統地分析與研究小學語文課堂中構建、實施合作教學的有效方法與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合作教學;構建;實施
新課程改革強調和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合作教學符合這一要求,具體指的是改變學生之間原本的個體競爭關系,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手段,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并形成“組內成員合作、小組間競爭”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的相互學習和優勢互補。將合作教學運用到小學語文課堂中能夠克服傳統教學和授課模式的弊端,讓語文課堂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徹底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思想,以新課程改革為指導和方向,不斷思考、分析、總結與探索,全面推進小學語文合作化課堂教學的構建。
一、深入了解學生,科學合理分組
分組是合作教學開展、實施的基礎和前提,但分組并不意味著將學生進行隨意的組合,這樣反而會造成課堂教學的混亂無序,使得合作教學流于形式。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現實學情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地分組。首先,教師需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智力水平、性格特征等基本情況;其次,教師需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根據學生基本情況將全加班學生科學、合理地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并保證每個學習小組整體水平的大致相當,從而為接下來合作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授《在牛肚子里旅行》這篇課文時,為了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筆者先對學生們的學習能力進行了深入的了解。隨后,筆者再展開分組活動,將學生們分成多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其中,每個小組的平均學習能力相同,這也是促進學生合作學習效果的保障,小組成員劃分好后,筆者便結合課文內容展開教學。這樣一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深入了解學生,科學合理分組,保證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二、巧妙設置問題,激發合作動機
通常情況下,學生們合作的動機取決于所要討論的問題。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問題的巧妙設置,嘗試根據語文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點,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結構來確定課堂問題的內容,保證問題難易程度適中且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其次,教師需要把握恰當的教學時機,利用巧妙的方式向學生們提問,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引發起學生們原有認知結構的的沖突,有效激發和調動學生合作的動機,并使其轉化為合作的內在驅動力,促進小組合作活動的自然生成。
例如,在教授《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課文時,為了激發學生們合作探究的動機,筆者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們設計了一些問題,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各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問題如下:從課文題目中大家能夠得出什么信息?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為什么老屋總也倒不了呢?問題提出后,各個小組立即展開討論,經過學生們激烈的討論后,每個小組都得出了各自的結論,隨后,筆者讓各小組派出代表回答問題,根據學生們的答案,筆者再做出總結歸納。這樣一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巧妙設置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合作動機。
三、適當引導調控,優化合作效果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他們往往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思維、認知發展也處于起步階段,這就導致他們的合作學習活動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教師對學生合作的引導與調控至關重要。具體來說,教師一方面需要監督學生們的合作探究交流的過程,防止出現各種假合作、不合作的情況,保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另一方面,教師則需要及時對學生們進行點撥和引導,讓學生產生對所要探究問題的更深理解與認知,使學生的合作能夠朝著既定的方向發展,從而有效優化小組合作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大自然的聲音》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優化學生們合作學習的效果,在學生們進行合作探究時,筆者會根據探究任務的難度,對學生們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們快速理解知識,加深學生們的掌握。另外,在學生們閱讀課文時,筆者也會對學生們進行一些指導,幫助學生們梳理課文條理,了解課文內容與結構。這樣一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適當引導調控,優化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效果。
總之,合作教學的構建與實施是新課程改革下轉變教學方式、調整教學結構的直接體現。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實踐工作中,應該繼續展開思考、探索,利用科學合理分組、巧妙設置問題、適當引導調控等策略來推動小學語文的合作化教學,構建合作課堂,不斷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陳環功.小學語文課打造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方法探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8):125.
[2]梁潔.淺談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建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才智,2019(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