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隆芳
摘要:識譜教學是初中音樂課程中較難的部分,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一線教師應積極探索和總結有效的策略及方法,以期不斷提升識譜教學的有效性。本文簡要探討了三點初中音樂識譜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即通過教唱歌曲識譜,通過器樂演奏識譜,在拓展提升中識譜。
關鍵詞:初中音樂;識譜教學;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識譜教學占有較重要的地位,但教學的有效性卻歷來不盡人意,甚至有的學生三年學下來還完全不會識譜。以下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與思考,就初中音樂識譜教學談幾點策略性意見,希望對一線教師有所助益。
一、通過教唱歌曲識譜
識譜教學之所以被視為一個教學難題,一方面是由于單純的識譜學習枯燥無味,學生難以對之產生真正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因為識譜本就帶有較強的專業性,客觀來說對初中生而言的確是一個挑戰。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轉化途徑,優化教學方式,而在教唱中識譜,則是一條被證明有效的途徑。一般來說,初中音樂在教唱歌曲時使用和附帶的樂譜很多,學生在課上學唱歌曲時會很自然地打開課本對著樂譜演唱,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大體來說可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引導學生從熟悉的音樂中識譜,即對于一些旋律流暢而飽含深情,一聽之后即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能隨便哼出來的歌曲,可以在熟悉歌曲旋律后再教識譜,而不是先教識譜再教唱。實踐證明這樣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如《歌唱祖國》,不僅旋律流暢,而且通俗易唱,基本上只要聽過幾遍,都能憑著感覺哼出來,而事實上在正式學唱前也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這首歌,很多學生是“耳熟能唱”。當學生熟悉其旋律會唱之后,再來識譜,自然事半功倍。
二是從典型的音樂中識譜。這里所謂典型,意思是方便于學生感悟音樂符號,歌曲往往表現為強弱對比強烈,或速度對比強烈,又或者特殊演唱符號集中等鮮明特點。舉個簡單的例子,國歌中的三連音就很有特點,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用鋼琴彈出曲子前奏,問學生是什么曲目,而后讓學生討論剛才用的是什么節奏,逐步地讓學生掌握三連音的特點,完成這一步,識譜和演唱也就沒有難度了。
二、通過器樂演奏識譜
在初中音樂課程中,器樂的演奏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相對來說,其難度要比學唱大,因此所用的樂器都是比較簡單的樂器。通過器樂演奏來識譜,其基本的道理是,器樂演奏某種程度上相當于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學生在演奏過程中其精神會自然而然地貫注到識譜上,諸如音符、節奏、調號等項,會于不知不覺中形成深刻感覺,這無疑能大大加深學生對曲譜的認識,有利于其識譜能力鞏固和提升。在具體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分組,分別演奏一樣樂器,還可以再配上歌唱組和表演者,不僅能很好鍛煉學生的識譜能力,還能活躍課堂氣氛,總體上提升課堂效果。
例如在學習《瑤族舞曲》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混合集體練習,取具體是將所有學生分成四個小組,第一小組擊小鼓、第二小組打小镲,另外兩個小組則分別唱歌和揮動彩綢舞蹈。在整個進行過程中,教師是“總導演”和“總指揮”,教室內充滿了歡快輕松、令人愉悅的氣氛。學生們都投入進了這樣的藝術表演中,主觀能動性和音樂潛能也得以較充分的發揮,整節課取得了令師生都感到滿意的理想效果。
三、在拓展提升中識譜
學生在初中音樂課程中接受的教育和訓練屬于初級范疇,其認知能力和鑒賞水平自然不夠成熟,同時在音樂方面的積累也還遠遠不夠,包括常識、體驗、感悟等各個方面,簡言之,初中生音樂綜合素養還遠遠談不上。而這一點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識譜能力的提升。如果把綜合素養比作“內功”,則識譜就算是外在的“招式”,內功深厚的話,自然無往而不利。因此,我們還有必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拓展一些音樂知識,并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據自身情況多接觸一些音樂方面的知識,適當拓展視野和提升鑒賞能力。這當然是一種長期的過程,以期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地增廣知識面,助力音樂素養的提升。但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應合理拓展,隨時注意幫助學生拓展音樂視野和知識面。比如在學習《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教師首先向學生講述梁祝之間凄美的愛情故事,以便于學生更深切感悟曲子韻律中所蘊含的情感,而后以古箏或鋼琴演奏時適當拓展關于所使用的樂器產生、發展以及特點和優勢;再比如學習《瑤族舞曲時》拓展一些關于少數民族的音樂特色,這些都有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大戰,從而對其識譜能力的提高發揮間接的促進作用。
綜上,本文簡要探討了三點初中音樂識譜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即通過教唱歌曲識譜,通過器樂演奏識譜,在拓展提升中識譜。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一線教師應積極探索和總結有效的策略及方法,以期不斷提升識譜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偉琴[1]. 初中音樂識譜教學[J]. 中學課程資源, 2014(5):14-15.
[2]張蓮. 探析初中音樂識譜教學有效性策略[J]. 北方音樂, 2018, 38(21):208-209.
[3]徐鳴.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音樂識譜教學有效性[J]. 課程教育研究, 2016(11):19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