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山
摘要:學習數學,能夠讓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發展,使學生獲得自主探究的樂趣。但是在傳統的應試教育背景下,很多學生喪失了主動學習的愿望,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不到相應地發展。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出發,探索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自主探究能力;培養途徑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此同時,新課改也為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教師能夠對教學環節進行創新設計,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研究內容。
一、結合實際問題,發散學生思維
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都認為數學中的很多知識非常抽象,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消化和理解。還有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學習數學就是要提高計算能力,因此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計算訓練,使學生的其他能力得不到鍛煉。教師應結合教學中的內容,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進行思考,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倍的認識》的時候,在對“倍”這個概念進行理解的時候,很多學生都一定的困難。為了能夠讓學生掌握“倍”的相關知識,并能夠聯系生活中常見的內容,我為學生準備了案例,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對概念進行認知:“小明在家里幫媽媽做飯的時候,媽媽會告訴小明,在做這道菜的時候,水的量應該是雞蛋液的量的兩倍。”并且,我鼓勵學生共同尋找生活中與“倍”有關的問題。有的學生分享了一個生活中的案例:“在動物園參觀的時候,我們看到有兩只大熊貓和六只大猩猩,我們可以說大猩猩的數量是大熊貓數量的三倍。”在實際問題中,學生對數學知識實現了更加透徹的理解,并實現了思維的發展。
二、利用課堂活動,引導獨立思考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很多學生習慣性地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使學生養成了不愛動腦的壞習慣,不利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可以組織豐富的課堂活動,給予每個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課堂活動中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例如,在學習《24小時計時法》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將24小時計時法應用在生活中,我在教授了24小時計時法基本內容之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用24小時計時法的方式,對自己生活中的主要活動進行記錄。有的學生是這樣記錄自己的生活的:7時起床,8時上課,12時吃午飯,14時上課,17時吃完飯,18時看動畫片,19時做作業,21時睡覺。我又為學生補充了a.m.和p.m.的表示方法,讓學生嘗試使用這種方法來對自己的時間進行表示,學生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開展個性化的學習活動,逐漸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三、開展實踐探究,提升綜合能力
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是無法進行全面提升的,需要教師組織實踐探究活動,使學生的自主探究成為可能。小學生具有好奇心旺盛、活潑好動等心理特點,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有意識地設置學生動手實踐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各種感官的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二)》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對軸對稱圖形進行認識,我為學生準備了很多彩紙和剪刀,讓學生先將彩紙對折,繪制自己喜歡的圖案,并用剪刀裁剪、展開,觀察最終得到的圖像有什么特點。學生覺得這個活動非常有意識,積極參與其中,在剪紙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個性和特長。學生發現,最終得到的圖像是以中軸線對稱的圖形。在對折的時候,兩個圖像上的每一個點都是重合的;在圖像展開的時候,對應點到中軸線的距離都是一樣的。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質進行了了解。我建議學生可以將彩紙對折三次、四次并進行裁剪,看看剪出來的圖像有什么樣的特點。通過自主操作的課堂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實現對數學知識的透徹掌握,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
總之,《新課標》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任何好的教學方法都必須通過學生自主、獨立的學習活動加以內化。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積極地自主探索、充分地動手操作并大膽地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力與樂學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對教學流程和教學內容進行新穎的設計,給予每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文輝.研究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60.
[2]袁波.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A]. .教師教育論壇(第七輯)[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