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婕 李靈志
摘要: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由此可見,閱讀教學應該是一個多層次的對話過程,即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教師與文本、教師與編者、學生與編者等的對話過程。從教學的角度出發,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學習與對話的引導者;從教師的角度出發,群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關系包括教師與編者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關鍵詞:教師角度;群文閱讀;對話關系
群文閱讀是一種全新的閱讀教學理念,它是以“議題學習”為任務驅動,通過多文本的“比對讀議”,實現問題解決和意義構建的過程與方式?!白h題學習”、多文本的“比對讀議”和“方法構建”是群文閱讀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教師在與多篇文本不同作者的對話中,必須要有一個整體的視角,要多維度地分析文本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整體的理解和教學。教師在與學生的對話中,要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和構建對這一整體的理解。
(一)形成整體認知
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是教學的基礎。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與文本的對話與傳統的單篇教學有所不同。傳統的單篇教學中,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文本,甚至是結合自己的閱歷、知識背景、文學要素去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需要教師品一品、讀一讀。而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更依賴于在對這一組文本理解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結構化的認知。如果教師沒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學生就會被一組文本中的其他內容所吸引。比如說在《故事中的狐貍》這一群文課中,教師如果沒有緊緊抓住多角度認識狐貍這一議題,學生可能就會去觀察唱歌的烏鴉、獵人等角色,教師自然就不能進行有效的引導。
(二)尋找多文本焦點
從教學本身來說,多個文本之間也需要這一個焦點,如果沒有焦點,群文閱讀課堂可能就會變成一篇一篇的分析,成了單篇的累積。群文閱讀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在文本的對話中不能慢慢地去品味,而是要去尋找那個能夠統領全組選文的“1”。比如一位教師進行了一組以“借物喻人”為議題的文本教學,包括許地山的《落花生》、袁鷹的《白楊》、牛漢的《高粱情》、林清玄的《桃花心木》。盡管這組文本借的物不同,喻的人也不同,但這組文本有一個共通之處——通過對物的描寫或對故事的敘述來喻示某類人。對這組文本,閱讀的主要目的就是發現物之所以可以喻人,在于物和人有著共同的特征,但為了表達得更加含蓄,通過寫物來更好地喻人。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主要通過對不同文本的比較,發現它們的相似之處,通過歸納思維習得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教師形成整體認知之后,還需要和教科書編者進行對話。每年出版社會舉辦教師培訓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和教科書的主編、編者面對面的交流,這是了解編者編寫意圖最直接的途徑。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也需要和編者對話,揣摩編者的編寫意圖。傳統的教學當中,大到學段編排,小到單元組文,都需要教師去思考為什么這幾篇課文會放在一起?放在一起要達成什么樣的總目標?同一單元下的這幾篇文章又有什么不同?等一系列問題。而群文閱讀視角下的教師與編者對話,更多的是要教師去思考如何進行“1+X”的拓展與延伸。
(一)構建閱讀教學體系
部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曾說過:“部編語文教材更加注重課外閱讀延伸,教師不能滿足于精讀精講,不能要求閱讀全都圍繞寫作,還要在精讀精講之外,教學生各種實用的讀書方法,比如快讀、瀏覽、跳讀、猜讀、群讀、檢索閱讀等等。實施“1+X”的辦法,即每講一課(主要是精讀課),就附件若干篇同類或者相關的作品,讓學生自己去讀。”由此可見,部編語文教材的編者,在編寫教材時強調的是向課外閱讀的延深,在語文課與學生生活之間建立一條通道,構建由教讀、自讀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二)采用“1+X”方法教學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領會編者的意圖,并從群文閱讀視角出發,采用“1+X”的方法進行教學。比如部編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走遍千山萬水”主題,要求學生學會有條理的敘述。教材選擇了《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等文章,針對這一教學要求和文章內容,一位教師設計了一組群文“串聯景物的線”,分別選擇了《那一片畫廊》《歌溪》《海濱仲夏夜》《三訪大龍湫》。我們可以將所要描寫的景物看作是一個個“點”,然后按照某種關聯,一個一個地相繼串聯起來,通過幾個“點”連成片,就構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這種內在的關聯就叫作“串聯景物的線”。這四篇文章都是景物描寫,讀起來層次感分明,打動人心。
教師與學生對話是所有對話的落腳點。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事實上,群文閱讀視野下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也是倡導這樣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關系。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我們稱之為“集體建構”,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需要參加建設的人你砌一塊磚、我上一塊瓦,而后一座理解的大廈才被建立起來。唯一不同的是,作為總工程師的教師事先并沒有把藍圖給畫出來,雖然教師心中有這個藍圖,但這個藍圖會隨著大家的集體創意時刻發生著變化。最終這個大廈的高矮形狀都會和教師最初的設想有點出入,因為這是集體的智慧,而不是教師個人的藍圖。所以,在整個大廈的建設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既是設計者,也是建設者。
群文在形式上已經為我們提供了開放閱讀的可能。有不少教師依舊按照單篇閱讀教學那樣,把學生置于自己控制之下,這樣群文閱讀所帶來的開放性可能也就不存在了,學生對群文閱讀的興趣也會隨之失去。形式是開放的,需要我們以開放的行為去回應,形式與內容才能夠真正地相應相容,從而達成良好的效果。群文閱讀中的師生對話就是要打破教師控制的、壟斷的聲音,讓學生的聲音發出來,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說出來,學生不僅要參加建設,而且還要參與設計,在整個課堂進程中要有非常強的主體意識。
教師視角下三個方面的“對話關系”是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教科書編者對話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教師的功夫做扎實,后面的教學活動才能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苗倩.群文閱讀在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9).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