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 要:本文在對C市主要高校思政課堂進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幾個維度對當前高校思政課的現狀進了總結,并針對其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感染力;現狀
一、思政課感染力現狀分析
(一)認知度現狀
1、整體課程開設情況認知程度:較低
在實地調查研究中,通過與學生的交談,我們發現一個很令人震驚的問題,那就是學生基本都不了解他們大學四年將要學習哪些思政課程,而對于哪門課程將在哪一學期開設更是知曉者寥寥無幾。但是,如果你問一個學生你們現在所學的思修課一學期有多少課時,學分有多少,他們一定能很快告訴你相應的正確答案。這說明他們絕大多數人對思政課的全部了解只限于本學期所修的哪一門課程,其他的課程,知之甚少,也從來沒有想過要主動的去了解。這種現象在眾多高校的學生中普遍存在,反映出學生對思政課的關注度尚且不夠,應付思想居多,僅僅是把完成思政課程的學習當成一種逃不掉的任務。
2、教學內容認知程度:一般
根據學生的出勤情況和課堂興趣度來看,可以大致推斷出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認知情況。可能是迫于老師考勤所帶來的壓力,也可能是受周圍同學的影響,思政課整體的出勤率非常高,基本都在70%以上,教室往往是座無虛席。但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大家基本都是從后排開始坐,前排通常是留給那些來的晚的同學“享受”的,如果你來的不算太早的話,要想在比較靠后的地方發現空位,那基本不太可能。所以,教室的格局通常是中后滿滿當當,前方尚有空缺,第一、二排尤為明顯。這一點反映出他們上課的動力比較弱。至于課堂興趣度的話,從數據可以看出65%的學生一般情況下興趣都不是很高,通常大多數學生都是低頭族,給予老師的回應是較少的,只有當老師講到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或者是開始放視頻的時候,他們的關注度才會較高。這反映出他們對思政課的態度比較淡漠。綜合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可以大致知道對于課程詳細的專題內容或者是重難點學生應該了解的不多,但對于其中的某些觀點卻了解的相對清晰透徹。
3、課程考核方式認知程度:較高
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只要是選擇了該門課程的學生,絕大多數對考核方式和成績構成都是比較了解的。這也是大家學習這門課程時首先且重點關注的問題,所以他們對這一塊的認知度是相當高的。但是,在這方面的高認知度并不代表他們認為這門課能夠感染他們,讓他們產生共鳴,從而喜歡上這門課程。他們更有可能是出于功利主義的原則,即想要不掛科或者是取得一個比較好看的分數而關注考核方式。這種缺乏深層次動機的行為,非常容易讓師生雙方都對這門課程產生厭煩情緒,形成教師講和學生聽都是為了完成既定任務的雙失局面。長此以往下去,會導致教師產生不了自我認同,學生也產生不了課程認同,思政課變成一種形式而存在。
(二)認同度現狀
1、課堂吸引力認同程度:較低
在思政課堂上,老師在上面講的是激情澎湃,學生在下面聽的是昏昏欲睡這種現象并不少見的。與之相適應而產生的是人數眾多的低頭一族。通過分析還可以看到大概只有15%的學生屬于高抬頭率,總體而言情況是比較差的,通常針對老師拋出的問題,下面往往毫無反應。這表明其實思政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是較弱的,大多數學生認為這門課程是無趣甚至是令人討厭的。這一現象的出現或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卻真實的反映出現有課堂對學生吸引力低這一不容忽視的客觀現實。
2、課程必要性認同程度:較高
雖然不少學生心里不喜歡這門課程,也不太把它當回事,但是在理性上他們還是認為開設這門課程是很有必要的。有的認為能夠幫助他們了解一些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培養一定的文科思維;有的認為能夠幫助他們打下基礎,為之后的考研政治提前做好準備。盡管他們對思政課存在必要性產生認同的原因不同,也可能與社會所要達到的目標有所出入,但至少客觀上他們并不否認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對其認同度還是比較高的。
(三)參與度現狀:普遍較低
學生對思政課的參與可以分為課堂參與和課后參與兩種情況。就課堂參與而言,情況是比較糟糕的,只有30%的學生參與率是比較高的。在授課過程中有的老師采用的是純講授的教學方式,沒有設置任何的課堂提問或是小組討論,由于沒有任何的課堂壓力和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參與度幾乎為零,他們基本都在埋頭做與課程完全不相關的其它事情如玩手機游戲、看課外書等。有設置相應的問題或討論環節,并且給予回答者一定分數鼓勵的授課方式,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所以課堂參與比前一種情況高一些。但其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特別是對于那些學習態度比較消極,上課動力弱的同學來說,他們的目標從來就不是高分,所以這種方式根本就不管用,在課堂上他們依舊是該干嘛干嘛。學生的課后參與主要包括作業和推薦書目的閱讀。在作業這一塊學生的完成度很高,但質量和水平都很差,很多人的論文都是復制粘貼而來,只有極少部分人是真正認真完成的。對于沒有硬性要求的課后閱讀任務其效果就更不用說了,很多人上完一學期的課,其教材都還是新的,他可能連本門課程的書一共有幾章都不清楚,就更別指望他課下回去花時間閱讀其他的相關書籍了。這些都反映出他們對思政課的輕視和低參與度。
簡而言之,從認知、認同、參與三個維度來看,C市高校思政課現階段的感染力整體狀況并不樂觀,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二、提升思政課感染力的對策
思政課感染力不足可能是由學校對思政課重視不夠、思政教師綜合能力不足、學生學習心態不對等各方面因素所共同造成的,可以嘗試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改進。
1、建設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習總書記曾經說過“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大學辦學能力和水平”。[1]由此可見,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其作用不容忽視。我們要想增強高校思政課的感染力就必須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能手和專家。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思政教師的準入門檻。除了一定的學歷要求以外,還必須要求教師具備相應的師范技能,同時個人品格也要作為選拔的重要衡量指標。其次,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和考核。這樣才能讓他們緊跟時代的步伐,掌握最前沿的時事動態,結合實際講出一堂動人的思政課。
2、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
00后大學生作為在互聯網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代,相比于90后,更加的開放、獨立。很顯然,如果再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是無法滿足其需求的,因而需要結合新情況進行創新。首先,運用手機輔助教學。現在,00后作為新媒體原著民,相當依賴電子產品,課堂上玩手機的人比比皆是。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引進新技術讓學生可以用手機發表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看法,這樣既有利于教師理解情況,又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充分參與課堂。其次,融入實踐環節。目前,大多數思政課都只注重理論傳授,幾乎沒有涉及具體實踐,這樣很難讓學生做到真心信服。思政課要想真正具有感染力,就必須讓學生走出課堂,見識社會,通過親身體驗內化理論。
參考文獻:
[1]姜虹宇.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N].中國教育報,2018-09-21.
[2]李麗然.“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J].山西農經,2017(22):150.
注:所有數據均來源于2018級某碩士班的實地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