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摘 要:高中階段的政治學科是一門長期被人低估的學科,很多人都把政治當做是一門知識記憶類的學科,認為政治所講的知識大多很難落實,是一門“無用”學科。殊不知政治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明白很多道理,讓學生形成科學理性的思維,更是對學生的政治生活起著積極的作用。新課改也明確要求,政治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本文就高中政治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進行探索。
關鍵詞:高中政治;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政治教學一直是政治教師們頭疼的問題。在以往的政治教學中,出于對考試成績的渴求,教師在教學時多以課本上知識的背誦記憶為主,這無疑讓正處于青春階段活潑好動的學生們感到乏味;此外政治所講的內容是一些本質性原理性的知識,這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而教師在教學中又往往忽視了生活實例的重要性,這就導致學生在理解上遇到了困難,時間長了,對政治學習的熱情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因此,想要順應新課改的要求達成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目標,教師就要轉變教學理念,根據核心素養的四個主要方面的特點分別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
1.聯系生活實例,培養學生政治認同
政治核心素養培養的四個主要方面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對學生政治認同感的培養。而政治認同感的培養歸根到底還是要落實到對現實中政策的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不能忽視了生活實例的作用。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解政治知識時與相關的政策在生活中的表現聯系到一起,盡可能用學生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事例來講解知識,從而幫助學生將課本上所講的理論知識與生活中的事物對應起來,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并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的政治認同感進行培養。
比如,在“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來進行講解。教師可以用學生們日常能夠接觸到的地方人大代表選舉來說明民主選舉,用當地政府對吉祥物形象的征集來說明民主決策。而對于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則可以用小區中的居民委員會和官方網站下的便民通道的事例來進行講解。通過這樣的實例舉例,學生不僅更加容易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更是會對實行了這些政策的政府產生認同感,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目的。
2.組織課堂辯論,培養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
政治核心素養的四個主要方面中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這兩個方面是可以用同一個方法來培養的。科學精神其實就是看待事物要客觀,要實事求是,而法治意識的培養除了對于法律的熟悉外對公正客觀真實的準則的認同也是重要的一環。而不辨不明,想要學生培養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課堂辯論的方式來達成。教師可以就某一個法律案例讓學生分為原告和被告兩方進行辯論,看一看誰能說服誰。而由于辯論的人數限制,不能每一個人都上臺辯論,因此教師可以設置一個開放性的辯論,如果對方提出的某一個問題臺下有同學知道的話就可以在教師同意后上來辯論,這也就將幾個人辯論變成了涉及到每一個學生的大討論。
比如,在“勞動就業與守法經營”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用辯論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這一節的知識,并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由于粗心簽訂了霸王合同的案例,然后讓學生分為兩方進行辯論。學生們經過辯論一方面在看待事物時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待,更加地客觀,培養了科學精神;另一方面也越發地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建立起了法治意識。
3.參與社會活動,激發公共參與熱情
政治核心素養的四個主要方面中最后一個方面就是公共參與。所謂公共參與實際上就是指學生的社會責任心。作為社會的一員,人們在享受這社會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天生就對社會有著責任和義務。但是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見識較少,往往難以意識到這一點,很難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對社會的責任,而這對學生踏入社會是不利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參與社會活動的方式,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從而激發出學生對公共參與的熱情。
比如,在“對環境的倫理關懷”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公共參與熱情。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附近公園或景區做一天的環保志愿者,讓學生們親眼目睹垃圾對環境的危害,并通過親身體驗明白現如今美麗的環境得之不易,從而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到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激起公共參與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首先要通過在講解知識舉例現實實例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其次要通過課堂辯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最后還要通過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方式培養激發學生的公共參與熱情。
參考文獻
[1]陳亞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以高中政治教學為例[J].名師在線,2017(18):14-15.
[2]漆瑞珍.高中政治教學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2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