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摘 要:高中數學教學中三角函數作為主要知識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內容。三角函數這部分內容完成學習后,大部分學生都會出現錯誤,影響到解題質量與效率。本文選擇以三角函數教學為切入點,分析三角函數教學中易錯點,并給出針對性解決措施。
關鍵詞:高中數學;三角函數;易錯問題
高中數學中三角函數作為主要內容,已經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三角函數知識點學習難度較大,考驗學生綜合能力,也是對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高中數學教師要總結歸納學生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并聯系教學實踐給出解決措施,促使學生熟練掌握三角函數知識點。
1、高中數學三角函數學習的重要性
高中數學知識體系中三角函數作為主要構成部分,培養與鍛煉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后,可以顯著提升自身數學能力,并未后期數學知識點學習奠定基礎。尤其是我國持續推進新課程改革,打破傳統教學教學理念的限制,不再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著重考察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及數學思維。在這樣的背景下,數學教師也需要調整教學方法,有意識的培養與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綜合能力。
大部分學生受到自身客觀因素限制,三角函數學習時難免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不同題干背景下同一道題表現形式也存在差異,要求學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維能力。三角函數問題解決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并在學生思維中逐步滲透三角函數相關的理論知識,持續豐富學生數學知識體系。數學教學工作的落實遵循數學理論與教學原則,如果數學教師不遵守這兩點,會使得教學工作陷入混亂,對于教學實效性產生影響,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2、高中數學三角函數易錯點的分析
2.1未能全面掌握概念
三角函數本身與角之間存在緊密關系,但解題時受到題干條件的影響,會造成角的取值情況存在差別,部分學生沒有全面掌握三角函數概念,使得解題時出現錯誤。通常題目以三角形或其他幾何圖形中限制各種關系,將角度取值范圍限制在(0,π)內,當然不包括倍角關系。但部分學生解題時概念掌握存在誤差,解題時往往忽略這些限制,使得最終結果出現錯誤。
如:假設α、β兩個角位于第三象限,兩者關系為α>β,請判斷以下說話正確的是( )。
A.cosα>cosβ B.cosα C.cosα=cosβ D.以上說法不正確 解: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遇到這類問題后,會直接選擇選項“A”,根本原因就是三角函數概念模糊,錯誤的固定第三象限角的范圍,簡單為認為他們處于的區間,這是學生常犯的錯誤,也和思維定式存在關心。依據三角函數定義判斷的話,兩者取值范圍應該為,這樣的話會出現很多種情況,ABC三種情況都有可能出現,因此選項D為正確選項。 2.2忽略挖掘題干條件 三角函數類題目解決時,部分題目中會隱藏著限制最終答案的條件,這也是出題者考察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及提煉信息的能力,大部分學生遇到這些問題后很容易掉入到出題者的“陷阱”。 如:已知sinx+cosx-1>0,請計算x的取值范圍。 兩角和公式將第一次移項后的不等式運用“配湊法”將其進行化簡得到最終得到。這類題目解決時,如果忽略隱藏條件,直接影響到解題正確性。教師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這類型題目的訓練,逐步形成對這些隱晦信息的敏感意識。 2.3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全面考慮學生特征、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因素,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并與情境教學法相融合,提出自主探究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能主動參與進來,并投入自己全部的熱情和激情,從而確保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正弦定理與余弦定理”知識點學習時,教師發揮多媒體設備的作用,塑造合適的教學情境,布置任務問題:十一國慶節期間,小剛和父母前往崇明島旅游,崇明島和另外一個小島隔海相望,小剛想去這個小島上游玩一番,請問你可以借助經緯儀、鋼卷尺幫助小明測量崇明島和無名小島之間的距離嗎?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的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過視頻、flash動畫、圖片等展現出來,引發學生興趣,在任務驅動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要注意一點問題,即教師選擇案例時要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本案例便是常見的“距離”問題,讓學生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學習,感受到數學知識學習的樂趣,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升。 結語總之,三角函數的題目類型較多,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不同,具體解題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大部分學生都存在忽略隱藏條件的情況,因此這部分內容初步學習時,一旦出現概念混淆的情況,教師應該及時解決,避免后期影響到知識點的使用。 參考文獻 [1]王衛勤.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研究——二倍角的三角函數(第二課時)教學簡錄與思考[J].數學之友,2018(06):10-11. [2]黃文彬.基于“問題導學”的高中數學概念課教學設計——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為例[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8(18):27-29. [3]陳龍珠,吳飛.問題驅動理念下的高中數學合作學習探析——以“差角三角函數公式”教學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7):50-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