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換
摘 要:“校企合作”這一理念歷經十幾年發展其合作模式不斷得以創新、育人體系不斷得到完善,人才培養質量不斷得到提高。然而在校企合作的日漸成熟與不完善的矛盾發展中,仍有一些基礎性問題比如學生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是否所有專業都適合校企合作?學生就業后是否意味著校企合作的終結?等問題需要學校、企業重新審視,,從而使職業教育成為推動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本人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個人淺薄性的疑問,試圖從中尋求建設性答案。
關鍵詞:校企合作;職業教育;需求;專業
國務院在2002年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時就將“校企合作”作為人才培養的創新點列于文件。歷經十幾年發展,校企合作的合作模式不斷得以創新、育人體系不斷得到完善,尤其去年教育部等六個部門聯合印發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更使得 “校企合作”這一理念創新性地得以發展。學校從專業、招生規模、培養體系等不同的角度提出改革辦法;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和各個職業院校廣泛開展供需交流會,傳達企業不同時期的人才需求狀況;教育部作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倡導者連同其他政府相關部門出臺各種政策、辦法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然而在校企合作的日漸成熟與不完善的矛盾發展中,仍有一些基礎性問題需要學校、企業重新審視,從而使職業教育成為推動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教育發展最終是要實現人的發展,這是無論哪個層次的教育、哪個國家的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時,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的失敗,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當然,他對教育的定義明顯不適合我國職業教育的定義,但二者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即所培養的人能自食其力、自謀幸福、自律自強。反觀目前我們在貫徹校企合作理念的過程中,盲目追求校企合作的融合程度,而忽視了人的發展規律。
一、學生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素質教育的結果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職業教育的目的是要求每一個學生能有一技之長,成為社會有用的人。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目的并不矛盾,沖突的發生反而是促使學生發展的良好契機。因為如果能讓學生既有服務社會的一技之長同時又享受服務的過程,豈非是一種獲得幸福的能力?若要實現這種幸福的能力,就要分析國情、行情、校情、生情,具體指國家、企業、學校和學生所處的具體情況。
在國家學歷擴招的大背景下,職業院校的學生尤其是中等職業院校的學生錄取分數相當低,考試分數通常和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成正比。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為了取得更高的學歷,增加就業的幾率,外加政策的鼓勵,中職院校招生網絡信息傳遞,才使得低分數的學生有了進一步學習深造的機會。這些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在被中考淘汰后,報考專業的選擇有些盲目:盲目報選市場熱門專業;盲目報選不了解的專業;盲目聽從別人的報考建議等。這些盲目性動作導致學生入校后所選專業并非自己喜歡或者并不適合分配的學生。此外,小部分有更高追求的學生(比如熱愛理論學習)并不想也不愿意加入到校企合作的計劃中,通常傾向于參加單招考試或者新一輪中考以實現高職繼續學習的目的。這兩種情況在中職學生中并不占少數比例,尤其第一種專業和學生自身不匹配的情況更占多數。
在這樣的實際情況下,校企合作需要對學生身心發展狀況和真實需求進行分類,當然如何對不對需求的學生進行人才培養是我們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不能因為校企合作是有效率的人才培養形式而忽視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
二、是否所有專業都適合校企合作?
職業教育之所以進行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發展模式,是由國情、職業教育的目的、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共同決定的。職業教育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教授學生所學專業的理論和相應技能,并將“教育產品”投放到社會崗位上,實現技術崗位的供需結合,大大解決了基礎技術崗位的用工需求以及技術革新帶來的失業率的增加。在我們享受這種新形式所帶來的社會紅利時,學校還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否所有的專業都適合校企合作?
在中職院校中通常開設的專業是計算機技術類、中餐烹飪類、形象設計類、護理類、汽車修理類、幼教類以及航空服務類。在高職院校中通常開設的專業除上述中職中所提到的之外還包括城市軌道設計類、高級護理類、財會類、投資理財類、商務英語以及小語種類等。可見,中職院校和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上是有顯著區別的。這不僅體現在不同專業和實踐的結合程度上,也體現在專業的理論知識難易程度上,更體現在學生的認知能力差別上。即便是更適合校企合作的中職院校,也不是所有專業都適合所有形式的校企合作。比如很多中職院校都開設有會計專業(有的學校也稱為會計電算化)。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很扎實的財會理論知識,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計算能力、甚至性格特征都有明顯的要求。再比如護理類,培養后期的實踐雖然很重要,但是前期的理論學習更重要,不是每一個中職學生都能勝任護士這一崗位,哪怕經過后期的實習鍛煉,因為對藥理知識的掌握是第一位的。
我們分析這些專業,并不是說完全不適合校企合作,而是合作程度的比較,合作形式和方式的區分。只有基于不同專業的不同合作程度、不同合作形式和不同合作機制才能真正實現所謂的校企合作。
三、學生就業后是否意味著校企合作的終結?
在傳統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簽訂完就業協議就意味著職業教育的成功,校企合作的終結,教育的終結。大部分職業院校用就業率來衡量校企融合的深度和職業院校辦學是否成功的標準。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義務教育的普及,學生已經不滿足于僅僅找到一份技能性工作,更多的思考是這份工作是否是終身的工作?如果是,本人還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知識和技能?這份工作能否給本人帶來增長性報酬或者其他方面的福利?企業的文化氛圍、核心理念是否和自己追求的一致?企業在各種環節的操作中是否有侵犯個人權益的行為?……現如今選擇職業教育的學生已經不再像十年前那樣按部就班地選擇專業、培訓、實習、就業。社會在進步,綜合性知識不斷在生活和網絡上普及、傳播,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立體思考能力也在不斷加強,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發展必須與時代接軌、與學生思想發展保持一致。
學生就業后的思考、學習與兩個方面有關:一是專業理論和專業實際操作的深入學習。二是與提高自身綜合水平相關的其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這兩個方面的學習也是當今職業院校畢業學生再適應社會的基本要求,如果這兩個方面都不能有所提高,畢業生只能停留在最底層的就業層次中,拿著底層的勞動報酬,享受底層的工作條件。顯然,這與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并不一致,學生進行職業教育的選擇并不是只為了滿足馬斯洛最底層的需求。此外,為了更好的與企業開展后續合作,學校被要求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產出”,即生源。這都使得校企合作只能是形式上的職業教育的終結,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終結。
無疑,校企合作這一形式切實優了化職業院校教育資源配置,提高了教育質量,為廣大義務教育者提供了新的出路,如果這些基礎性問題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校企合作這一形式勢必將我國的教育和勞動力市場的結合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基金項目:
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課題——河南省中職學校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現狀及長效機制研究(ZJC18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