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慧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語文學習不再僅僅是單純的理論學習。通過綜合性學習,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成為了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然而,通過多種方式相輔相成的教學活動,用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方式,對于大多數小學來說,是一個大難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綜合素養;開展對策
引言
現在普遍的教學現狀是,教學工作中更多以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學生幾乎所有的學習都為圍繞著分數展開,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往往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二是如何通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
一、準備階段
語文綜合實踐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使語文綜合實踐高效地開展,教師應當充足地做好活動準備。
(一)綜合性學習的主題
為了避免活動偏離主線,教師需要在活動開始之前,清晰地確定活動主題。否則,不明主題的活動會導致,活動效率低下,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本人一般采取兩種做法:第一種,依據教材中綜合性學習單元主題板塊,結合實際教學情況,為學生設定活動主題;第二種,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師生共同協作。
①課程改革后,新版的教材中出現大量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材料。以綜合性學習資源為基礎,教師可以設計出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性實踐活動要求老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老師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充當單方面接受知識的角色。而在綜合性實踐活動中,學生則變成了活動的主體。老師只需要在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而不必面面俱到地教授知識。學生需要與老師雙向交流、協作學習。綜合性實踐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問題。在綜合性實踐教學中,老師要做好的工作是:明確主題,創造課程,設計環節,組織活動,答疑解惑。
例如,《魯濱孫漂流記》講述了一個英國人乘船失事,獨自一人,在一個孤島上生活二十多年,最終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一個學生在學習了這篇文章后,向我提出了他的疑問:“魯濱孫一個人生活在孤島上,沒有親戚朋友,沒有生活用品,他怎么能夠活下來呢?這要是我,肯定活不下去。”這個問題啟發了我。但是,我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同學的問題,而是向大家提問:“同學們,學了《魯濱孫漂流記》,我相信大家,同我一樣,也認為這是一個精彩奇妙的故事。如果有一天,你意外地漂流到了一座荒無人煙的孤島上,你能夠活下來嗎?如果你是魯濱孫,你孤苦伶仃的在荒島野外,你會遇到那些危險?你要怎么做才能活命呢?”這個問題一下引發了學生們熱烈的討論。學生們紛紛提出:“首先,需要收集食物!”;“需要找一個安全的地方睡覺。”;“需要找一個洞穴躲避刮風下雨”……觀察到學生們對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我便順勢提議大家,以“荒島生活”為主題,制定野外生存方案。學生們通過對野外生活的想象,再一次品味、感悟課文內容。學生們在制定方案的過程中,可以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激烈的討論和團隊合作中,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協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②綜合性實踐教學方法的靈活多變,教學形式新穎獨特,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實踐學習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喜愛。學生更愿意積極參與活動,主動思考學習。
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是為了讓小學語文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挖掘生活中蘊含著的豐富綜合性資源,比如:選擇學生有濃厚吸引力,又極具研究價值的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辯論。既可以增加我們的教學素材和方式,又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對綜合性學習的細化
一、教師可以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突破小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綜合素養的藩籬。那么如何“化整為零”呢?
教師借助問題,創設情境的方式,通過把一個范疇較大的活動主題,細分為幾個極具研究價值的小問題,逐個擊破,從不同角度對這些小問題進行研究,最終解決一個大的活動主題;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利用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研究主題,在興趣的驅使下,對于主題的研究程度也會更加的深入。
以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中的《絕句》為例,黃鸝這種小鳥,是學生很感興趣的小動物,教學中利用這種興趣,讓學生先對詩發散性思維猜摸,然后想象當中的意境,這時就能很好體會當時情景和詩人作詩的心情。這不僅可以減輕活動主題給學生帶來的負擔,還能提高學生對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興趣。
二、綜合性學習與活動實踐
在準備階段完成后,必須開展切實可行的策略,來確保活動實施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一)獲取信息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時刻發揮引導者作用,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適時開展對策,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狼牙山五壯士》為例,我首先將學生按照不同的學習情況與個性差異,劃分學習小組;其次,設計學習方案和活動規劃,教學方案是對狼牙山五壯士事跡的背景、過程進行講解,從而引導學生從中領悟思想感情,教學活動是安排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學習五壯士的精神;接著,要求各小組以設定好的活動方案為中心,自行收集有關狼牙山五壯士的材料,為活動實施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最后我會在活動過程中加強引導,加深學生對對狼牙山五壯士的精神和品質的體會,并在課后布置相關的拓展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綜合素養,提升其對小學語文的學習興趣。
(二)綜合性學習與創設情境
眾所周知,只有對一門課程產生興趣方可全身心投入于該門課程中。因此,教師應積極發揮小學語文課程的獨特優勢,開展對策。例如,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創設小學語文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并分享觀點;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播放趣味生動的音視頻文件或圖表信息,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提升學生對小學語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三)綜合性學習與成果展示
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每個階段都有其對應的作用。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引申出的“保衛地球”綜合性學習活動為例:準備活動階段,小組的所有學生需要明確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務(搜集地球被破壞的資料等);任務實施階段,大多數學生都會收獲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如哪些行為會導致地球被破壞,怎么來保護地球);成果展示階段,以滿足學生自我實現需求為目的,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把同學們收集到的文字、圖片等資料進行展出)。
我通常都會采用以個人為單位的組內交流,和以小組為單位的班內交流來展現學生的研究成果,使他們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相關的語文知識與技能。
三、活動總結
作為組織者,教師需要在成果展示活動完成后,對此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點評,總結活動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在活動總結階段,為了鼓舞學生的士氣,保持他們的積極性,我會以鼓勵性評價作為評價的主要原則。先對本次活動中學生的優秀表現予以表揚,對他們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成績予以肯定。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需要貫穿始終:準備階段,挑選合適的主題并制定活動方案;實施階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及研究;成果展示階段,鼓勵學生展示自己,自主總結。最后,教師還需要點評總結,深化活動意義,為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梁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問題及對策研究[D].海南 師范大學,2018.
[2]車鑫.小學語文第三學段綜合性學習教學現狀及策略研究 [D].沈陽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