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達
摘 要:新課標強調了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倡導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從而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高中數學的學習對學生而言有著一定難度,與此相對應地,高中數學的教學對教師來說也就具有較大的挑戰性。互聯網絡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愈來愈展現出巨大優勢,一線教師應對此給予足夠重視,并善于充分借助互聯網絡提升教學效果。本文結合實例簡要探討了互聯網絡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具體應用,冀對相關教學工作者有所啟示。
關鍵詞:互聯網絡;高中數學教學;具體應用;教學體會
新課標強調了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倡導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從而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互聯網絡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愈來愈展現出巨大優勢,一線教師應對此給予足夠重視,并善于借助互聯網絡提升教學效果。以下擬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及體會簡要探討互聯網絡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具體應用,冀對相關教學工作者有所啟示。
一、創設情境,突破難點
高中數學中很多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理論性,需要結合具體情境來講授學生才會順暢理解進而切實掌握。而在創設情境這方面,互聯網絡及配套多媒體設備有著得天獨厚的巨大優勢。首先,互聯網上的資源異常豐富,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的具體特點自由地選取和加工有關資源用來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其次,現代信息技術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集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多種呈現方式于一體,使呈現的情境更為生動、形象、逼真。此外,還能很方便地模擬一些抽象化和動態化的幾何過程,便于學生在直觀觀察和感知中順利掌握知識。例如,在學習空間角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的立方體幻燈片,使其緩緩轉動,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加以觀察和體會,從而在動態立體演示過程中形成對線面角和二面角等概念的深度理解,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動態想象能力。再如在向量數量積中的教學中,一些學生對投影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動態展示某一向量在另一向量上的投影,從而理解投影的概念,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向量數量積的幾何意義。
二、解疑答惑,助力探究
新課標倡導自主性探究教學,要求教師的教學活動要能夠使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然而限于自身固有的數學素養及思維認知水平,學生在自主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難免會產生疑惑,遇到問題,這時教師不要急于給出答案或直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是合理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通過自身的努力自主解決問題或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潛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否則就難免又陷入傳統講授式教學的窠臼。而在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互聯網絡就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學生通過自己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和信息,既方便快捷,又可以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形式學習三角函數模型的簡單應用時,一些學生往往分不清楚具體問題中究竟是該用正弦曲線還是余弦曲線,且對于一些復雜的實際問題感到無從著手。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幾部智能手機,課上下發給每小組一部,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就可以通過上網查詢相關信息而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充分體現了互聯網絡的工具性,對學生探究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很大便利。
三、適當拓展,促進提升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只是基礎,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需要進行的適當的拓展,包括案例的拓展、習題的拓展乃至知識生成過程的拓展等等。而互聯網絡強大的資源庫功能無疑能為學習的拓展提供極大便利。再者,由于學生的數學基礎及素質水平不一樣,不同的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有所差異,或者說取得相同的學習成果所付出的時間不同,學習快、有余力的學生就可以通過互聯網絡進行拓展性學習,以更好地滿足自身個性化學習需求,獲得最大化發展。互聯網絡的這一應用,其優勢在采取小組合作方式的自主探究學習中展現得尤為明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有的小組很快完成學習任務,有的小組完成任務卻需要較長的時間,盡管這是一種常態,但在客觀上影響了教學進度,對教師的整體課堂把控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對此很多教師找不到妥善的應對方式,而實際上這時就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絡的作用,馬上搜集相關素材,為領先的小組布置拓展性的學習任務,這樣不僅高效利用了課堂時間,也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實例簡要探討了互聯網絡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具體應用,即創設情境,突破難點;解疑答惑,助力探究;適當拓展,促進提升。客觀來說,高中數學的學習對學生而言是有著一定難度的,與此相對應地,高中數學的教學對教師來說也就具有較大挑戰性。教師應注重充分借助互聯網絡提升教學效果。本文拋磚引玉,尚盼有識者指教。
參考文獻
[1]劉燕.互聯網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引導[J].高考,2014(2):45-45.
[2]唐恒科.互聯網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環球人文地理,2017(24):15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