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爽
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強化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讓數學回歸生活、與社會生活接軌,讓學生學習真正有用的數學知識,從而不斷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生活化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的這一要求,所以基于生活化教學來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勢在必行。本文將從教材實例生活化、創設生活情境與走出數學課堂三個方面出發展開系統地研究與論述,試圖說明基于生活化教學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策略
長久以來,學生面對的都是呆板、枯燥的數學教學和知識,久而久之學生便會產生厭煩和排斥的心理,所以改變傳統單一灌輸式教學方法刻不容緩。數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數學知識本質上是對生活中各種數量、空間、位置關系的抽象化,只有讓小學數學教學走進生活才能夠賦予數學教學新的生命與活力,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說,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堅持生活教學理念,從數學學科基本特性出發,結合學生現實生活與學習需求,探索科學、高效的方法與策略,促進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讓數學回歸生活,讓生活走進數學。
一、教材實例生活化,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依據,也是學生學習和獲取知識的來源,學生具備理解教材實例的能力,所以將生活與教材實例結合起來,便是實現生活化教學前提和基礎。具體來說,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深入地研究數學教材,挖掘教材中可以與生活聯系起來的實例,再將進一步融入有意義的生活材料,讓教材實例呈現出濃濃的生活氣息,促使學生可以站在生活角度去理解和認識教材實例,提高學生認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授《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認識小數及小數的計數單位,為了讓學生們體會到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筆者在本節課程前,便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全新的設置。筆者通過生活中的現象來引出本節課程的知識,讓學生們主動通過生活經驗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們對于這些概念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教材實例生活化,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的創設可以讓教學過程變得更加生動,進而引發學生內心的情感態度體驗,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拓展教學的思路和范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日常體驗出發,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景,進而巧妙地還原和創設出學生生活當中真實發生過的情境,拉近數學知識與生活間的距離,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和應用,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進而使學生情緒高漲,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最終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分數加減法》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通過分數計算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筆者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了生活情境,通過一些生活的問題,讓學生們產生了濃厚的解決欲望。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走出數學課堂,增加學生知識積累
課堂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因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運用到實踐過程中。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促進課堂知識向課外的有效延續,將學生的學習空間從課堂中逐漸拓展到生活社會實踐之中,為學生布置實踐探究任務,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生活,讓學生能夠從生活中積累數學知識和常識,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學問題,讓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形成、應用,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授《長方形和正方形》這部分知識時,在本節課前,學生們已經對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了一些了解,所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并不會困難,同時,為了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筆者將“課堂”轉移到了室外。首先,筆者讓學生們準備好筆和紙,并排好隊伍來到校園操場,然后,筆者讓學生們觀察我們生活周邊,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認真觀察,將自己看到的相關物體記錄下來,經過20分鐘的探索時間,學生們已經有了一些統計,隨后,筆者再讓學生們匯報自己的結果,并讓學生們嘗試說一說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征。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
總的來說,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小學數學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創新和實踐,并嘗試從生活入手,利用教材實例生活化、創設生活情境與走出數學課堂等策略來實施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讓學生有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全面發展,也讓小學數學教學實現量的提升和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徐顯芬.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0):253.
[2]胡文芳.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策略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9(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