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華
摘 要:隨著新時代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推進,情境教學策略得到了各科教師的一致認可,對于學生學習難度較大的初中物理而言,該方法在課堂實踐中的運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們要繼續跟進新課改下的教學理念,深入研究適合學生發展的情境教學策略,致力于使學生高效學習物理知識。
關鍵詞:初中物理;情境教學;實驗情境;問題情境;生活情境
所謂情境教學策略即教師使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引入到主動學習的物理環境當中,促使學生高效學習知識,由于課堂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所以這一教學策略正好符合新課程該改革下的教學理念標準。因此,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們要深入研究新時代下的教學理念,致力于讓學生主動學習物理知識。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初中物理中的情境教學策略作入如下幾點探究:
一、實驗情境助力學生理解理論
物理知識是真實的、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如果教師以“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定會有學生難以有效吸收物理知識。基于此,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們要深刻明白實驗是物理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效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關鍵所在,所以我們應在課堂實踐當中創設實驗情境,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實驗當中,從而達到優化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滑輪》這一節時,首先,我要求學生觀看課本上的漫畫,由此來激發學生對這節知識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出示了實驗器材,將學生分成了實驗小組,讓學生大膽設計自己的想法,利用滑輪將鉤碼提起來,以此方式使學生對定滑輪和動滑輪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后,我帶領學生探究了兩個滑輪把鉤碼提起來的實驗,使學生認識了滑輪組。緊接著,我讓學生做了隨堂檢測,在對學生進行反饋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漸擁有了判斷滑輪省力情況的能力。最后,我讓學生談了學習滑輪后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創設實驗情境,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知道了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讓學生有效理解了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大大優化了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所以學習知識的是學生,不是教師,因此在課堂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尤為關鍵。基于此,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從而使學生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效學到物理知識。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節時,首先,我結合課件帶領學生回憶了所學過的幾種力,讓學生根據幾種常見的力尋找力的共同特點。然后,我對學生提問道:“如何改變力的作用效果呢?”緊接著,我出示了一把塑料尺,對學生說道:“怎樣使塑料尺向下彎曲?施力方向應該向上還是向下呢?要使塑料尺產生相同的彎曲,力作用于哪點比較省力?”由此引導學生分析了力的三要素。之后,我以“手壓鉛筆有什么感覺”等類似的問題,使學生漸漸明白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最后,我對這節課的知識點做了整理,使學生對力的作用效果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讓學生談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參與熱情,使學生獲得了成功解決問題的體驗,高效學到了物理知識。
三、生活情境增強學生應用意識
若是沒有外力的烘托,單純為學生講述枯燥的理論知識定會使學生覺得物理是無趣的,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有物理知識的應用。基于此,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在懂得學習物理的價值意義后更加投入地去學習物理知識,進而在學到物理知識的同時得到應用意識的增強,以達到讓學生學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熔化和凝固》這一節時,首先,我對學生說道:“春天來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冬天到了,氣溫下降,湖面上的水結成冰,這是我們處在不同的季節一定會見到的現象,那我們怎么解釋這種現象呢?”由此為學生介紹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然后,我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進行了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海波的熔化,并帶領學生對海波的熔化曲線進行了分析,使學生知道了晶體在融化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之后,我為學生演示了非晶體的熔化和凝固,使學生在直觀情境下了解了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與凝固有明顯的區別。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以“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什么是0?”和“為什么下雪不冷下雪冷”作為課堂留疑,以求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這樣,我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強了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意識,讓學生擁有了學以致用的能力。
總而言之,無論以何種情境教學策略應用于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都應當以學生為出發點,致力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們要不忘教學初心,在教學之路上砥礪前行,全面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以及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鋼堅.初中物理課問題情境教學模式的構建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0):126.
[2]張敬成.生活化情境教學在初中物理課堂中的實踐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