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桂榮
【摘? 要】隨著當前新課改的實施,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也愈加重視,教學的目標不再只是培養學生應對考試的能力,而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引導,讓學生充分發展思考探索的能力。歷史學科作為初中學段的一門主要學科,也應當做出相應改革,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去啟發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產生思考,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必要性,隨后分析了當前初中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原因,最后從三個方面給出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及核心素養的措施。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問題意識;培養
一、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必要性
(一)問題意識在歷史學科學習中的重要性
問題意識是指人在面對一項新的事物時所產生的探索、思考的意識和深入研究、獲取答案的過程,這是一個人對事物的好奇心,是人調動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核心動力。而初中歷史學科是對已經發生的史實進行記錄編寫的一門學科,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并正確看待歷史。初中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思考判斷能力,因而在歷史課堂上學生不再只是單純的背記,而是要跟隨教師的講解去感知歷史史實,并產生疑惑的情緒,進而能夠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主思考。
(二)當前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現狀
傳統教學模式大多是教師講、教師問,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尋找答案。但是很多學生對于教師的提問并沒有積極反應,而是保持著漠視的態度;有的學生懼怕教師的提問,一味地躲避,不主動思考;有的學生雖然能夠回答教師的問題,也只是根據課本的內容,并沒有融入自己的思考。可以說,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調動主觀能動性,不去主動思考探索,對于所學知識沒有探索欲,沒有問題提出,問題意識非常薄弱。這樣發展下去,學生的自主思考意識將會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當前初中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原因
(一)課堂學習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
導致初中學段的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一大原因就是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主次地位不明確。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中的主導,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教的知識,這期間學生一直處在一種被動地位,只能接受教師所傳達的所謂重點,并沒有融入自己個性化的思想,難以進行積極思考和提問。
(二)課堂上缺少思考問題的良好環境
在如今的歷史學科教學模式中,歷史教師大多是遵循著已經制定好的教學設計進行授課,課堂上的每一個教學步驟都是經過提前設定的,這也就意味著課堂上教師按照既定程序將知識點全部講解給學生,學生在緊張的課堂氛圍下,只能按照教師的意愿去接受這些知識。在這種課堂環境下,學生不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知識,因此沒有問題可以提問,就算是有問題,也無法在一個接一個的教學環節中提出來,可以說課堂環境制約了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和想法。
(三)傳統教學模式制約了學生的思考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中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機制也影響了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機制都較為單一,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通過考試成績來體現,而教師的評價也多是看學生的成績。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都在為成績努力,根本無暇估計學生的問題思考意識,長此以往,必定會限制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思考能力。
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及核心素養的措施
(一)設置合理的提問環節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正是發展思維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能夠產生很多的想法。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學生會提出一些和課堂內容關聯不大的問題,這時教師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如果教師制止了學生的思考,那么就容易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提問的環節,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提出疑問,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采取生生之間相互解惑的模式,讓學生能夠主動提問、積極回答。
(二)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提問的時間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想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先確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上課時,教師不能只顧自己的授課,而應當為學生留出思考提問的時間。在新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學生針對教材內容自行思考、提出疑惑,教師只是在旁進行適當的引導解答,幫助學生學習。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問,并且引導學生能夠自行尋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出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多種方式教學,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素質教育環境下的歷史課堂,不再是采用陳舊的教學手法,而是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對歷史內容進行解讀教授。對于好奇心重的初中生來說,單純的歷史內容是非常乏味的,往往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也就無法讓學生產生提問的欲望。因此,歷史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對歷史事件進行還原,也可以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模擬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融入歷史,產生共鳴之感。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采取恰當的教學手段去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問題,并且能夠采用適合的學習方式去答疑解惑、解決問題,使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巍.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報刊薈萃,2018(5).
(責任編輯? 袁 霜)